各地方言,各有各的精彩,精彩就精彩在她的地方特色。

上海地处江南水乡,很多精彩的词语也都有很明显的江南地方特色,当地人欢喜讲,于是,口口相传,千年不败。

有的习俗已经消逝,但从中孕育出的词语却依然在流传。

“推扳”

以前的江南水网纵横,家家有船只,人人会摇橹。

一百年前,交通还是以水路为主。走走亲眷也乘船,跑外码头也乘船。到苏州去白相也乘船。夕发朝至,还省下了栈房铜钿。所以,后来夜里睏觉睏着了,也叫“到苏州去”。“侬看伊呀,刚刚还在‘发虎跳’,一歇歇苏州也到了。”

家父曾告诉我,当年,那么多宁波人到上海来学生意,根本不舍得乘火车,哪怕只是“棚车”(闷罐车)。

一般都乘小火轮。乘船也不舍得乘到十六铺大达码头,从芦潮港进来,停在大团。

所以老早大团是重镇,非常闹猛的地方。

到大团改乘小船,咿嗞吤嗞,咿嗞一直摇到周浦。

再乘小火车到周家渡。所以老早周浦也是闹猛地方,人称“小上海”。到周家渡摆渡过黄浦江,再叫部黄包车到老城厢。

我问,为啥前头那么做人家,最后要乘黄包车?家父讲,乡下人要进城了呀,不好被人看轻,所以要坐黄包车。

上海人也是这种做派,要面子不要夹里。

有乘船的人,就有摇船的人。摇船也叫摇橹。

摇橹,无非两个动作,推艄与扳艄。然而,就是这简单的一推一扳,用力必须恰到好处,船才会得动,会向前行。所以“搿生活一眼眼也推扳勿起”。

后来就有了引申义。表示“相差”。

例:“猪肉价钿,下半年搭仔上半年比,要推扳交关唻。”

或表示“差一点”。

例:“推扳眼掼忒一跤”。

于是再引申为“差劲”。

例:“搿人老推扳个。”

“迭家人家的货色推扳。”

有时也表示“马马虎虎

例:“推扳就推扳点了。

“搅轧”

这也是一句老上海言话了,意为麻烦。

例:“侬先去,有啥搅轧,打只电话回来。”

又:“小鬼吤晏没转来,路上覅有啥搅轧哦。”

上海人欢喜讲“搅轧”,据说也是因为江南的家庭纺织业,在宋末元初时期就很发达。黄道婆墓,至今仍在上海华泾。

家家人家都有纺纱机,织布机,1980年代到郊区,还看得到。现在怕是丢光了。

勤劳点的农妇日里种田,夜里纺纱织布,一直要织到天亮呢。

一只手摇啊摇,一只梭子穿来穿去,辰光长了,手也酸煞,眼睛也花了。

纺纱也好,织布也好,尤其是纺纱,顶顶怕的就是搅牢轧牢,顶顶讨惹厌了。

据说,搅轧搅轧,就是这样来的。

“孵豆芽”

“孵豆芽”原来是指一个人冬天赖床。

比如:“一日到夜孵了被头洞里,豆芽也孵出来了。”

后来,又引伸为无业在家。

比如:“我出道的辰光,侬还在孵豆芽呢。”

这也是正宗的老上海话。

因为老早上海人家要吃豆芽,舍不得买来吃,都自己来孵一直到1970年代,我还看见过南市人家自己孵豆芽

自家孵豆芽,孵的辰光要垫稻草的。

而老早穷人家往往只有盖被没有垫被,下面也垫稻草,所以,取其相似之处,将“孵被头洞”喻为“孵豆芽”。

现在的人既没看见过孵豆芽,亦没看见过床板上铺稻草,便无法想像了。

我最后一次在上海市区人家看见稻草垫床在1979年。

以后再也未之见。

那么,老底子上海人家哪能在屋里孵豆芽呢?

老早人家侪用饭甑,铁锅子隔水蒸饭吃。

在饭甑里的镂空搁板上铺些稻草,上面铺放浸过的黄豆。

稻草既可防黄豆直接碰着搁板不利出芽,又给豆芽伸展空间。

不时浇温水,并盖上。

“孵豆芽”一般都在夏天。

如果有的人家过年也想吃豆芽哪能办?只好将饭甑放入草制饭窠,外裹小被头。

像极了穷人家冬天赖床的下垫稻草上盖被。

为啥那么不怕麻烦?因为本帮菜里有一只“黄豆芽油豆腐”也算名菜了,是上得了年夜饭的台面的。

因为黄豆芽形似“如意”,所以这只菜又叫“如意菜”,只为讨个好口彩。

顺便说一句,家里自己做酒酿也是这么焐的。

“焐酒酿”后来也有了引申义。

例:“天还没冷,穿得吤厚做啥,‘焐酒酿’啊?”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一般的孵被头洞,严格说,还不能算“孵豆芽”,必须是裸睡,才算正宗的“孵豆芽”。

以前穷人家没钱,全家男人只有一条裤子,讨饭也只能一人穿着裤子出门去讨,其余出不了门的都只好在家里“孵豆芽”。

1970年代,我在江西插队时,还碰到过这样的情形。

一位新来的大队书记,要开大会传达上面重要精神,要求全员到齐,至少男劳力要到齐。

某家只来了一个儿子,兄弟和父亲都迟迟不到。

大队书记大光其火,狠狠批评。那儿子也不作答,大家也不作声。

心里都在说,哼,你这个新来的,人家家里只有一条裤子呀。

最高指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啊。

更多在这里发表过的文章都已收到下面的各种集子里了。

想买这些书的签名版者,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先加览香群主的微信,即可登记。进不进聊天群,由群主决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