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最苦的差事莫过于寒冷的冬天里在厚厚的冰面上凿冰。这样的差事由孔府的“冰冻差”负责。每年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孔府的冰冻差会在曲阜城西北角放水积冰,每放一层水就积一层冰,冰冻三尺以后。冰冻差将冰块砸成大冰块,并用牛车或木轮车将冰块运到孔庙后的两个大冰窖内,直到两个冰窖装满后,才全部封起来以备夏天使用。

冬日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曲阜城外,却驱不散空气中一丝丝的寒意。远处,传来一阵阵rhythmic的敲击声,一下一下,仿佛敲打在人的心头。循声望去,一群人影在结冰的湖面上忙碌着,那是孔府的“冰冻差”在为来年夏天储备冰块。

你可曾想过,在没有冰箱空调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古人们凭借着对自然的观察和利用,创造出独特的“冰窖制冰”方法,而孔府的“冰冻差”们,正是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者。每年冬天最冷的时候,便是他们最忙碌的季节。

“冰冻差”们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艰辛。他们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开凿冰面,通常选在城郊空旷、水质清澈的湖泊或河道。待冰层冻到足够厚度,便开始切割冰块。他们先用特制的工具在冰面上划出整齐的线条,再用锋利的冰铲将冰块撬起,运送到岸边。

运送冰块是个体力活,通常由身强力壮的“冰冻差”负责。“吱呀、吱呀……”,木轮车碾压着冰雪,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迹。沉重的冰块在车上摇摇晃晃,仿佛随时都会倾倒,考验着“冰冻差”们的技巧和平衡力。

抵达孔庙后,这些晶莹剔透的冰块会被整齐地码放在地窖中,等待着夏日的“召唤”。为了防止冰块融化,冰窖的设计颇为讲究。它通常建在地下,深度足够隔绝地表温度,内部还会铺设稻草、木炭等隔热材料,最大程度地减缓冰块的融化速度。

“冰冻差”的工作充满了挑战,尤其是在滴水成冰的严冬,他们在冰面上长时间劳作,忍受着刺骨的寒风和彻骨的冰水。他们从未抱怨,因为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为孔府提供清凉,为儒家文化传承贡献力量的使命。

“冰冻差”们一代代传承着这份古老的技艺,也传承着勤劳、坚韧的精神。如今,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付出的劳动者,那些充满智慧和汗水的“冰冻差”们,同样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佩。正是他们用辛勤和汗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诠释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