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无到强的天津百年造纸


近代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埠,对纸的需求量很大。当时市场上销售的纸张,绝大部分是西洋舶来品,只有极少部分是我国南方和其他地区生产的产品。
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化生产
二十世纪初,天津西郊有不少农民尝试造纸,成为该地区主要的手工业。《大公报》曾对稍直口这段运河沿岸地区进行调查,1931年1月22日《津郊调查》载:“沿河之手工业,以大稍直口、李家园、东姜井、西姜井之捞纸为大宗。以各种废纸和水碾轧如粥,置一长方形木淋中,藉以大布兜,加水淘净,入清水池中,用木拐绞融,细者上浮,用器捞出,则炼而为包裹纸。捞毕糊于墙上,晒干集成‘刀’出售。以天津为总销场,转分销附近各县。”
1922年,宁钰亭集资五十万元,创办振华造纸公司,厂址在津南郊咸水沽,是天津第一家工业化造纸厂。由于地处产米区,有大量闲置的稻草,是制造草板纸上好原料;厂地紧靠海河,水源便利;可以就地雇用农民,劳动资源充足且用工价格低廉;加之设备先进,其规模为天津后来所有新建纸厂之冠。投产后,生产马头牌草板纸和黄色包装纸,质量很好,行销全国和东南亚各国。用稻草造纸,是该厂首创,为后来建立的纸厂提供了技术经验。1931年,《大公报》记者见到的振华公司是“大烟筒突现目前,矗插云表”,可见其规模。当时,振华造纸公司是华北唯一能制造报纸用纸的造纸企业。
继振华之后,1931年天津又成立了第二家造纸厂,即新成造纸厂。该厂生产背面蓝色的“蓝里宣”代替了以往纸庄用蓝白纸各一张加工合裱而成的旧式信封纸,继而又制出小学生用练习本的包皮纸等。
曾有19家民族造纸企业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工商业者纷纷将资金转移入关。太平洋战争后,进口货物已濒绝迹,纸张尤为短缺,天津造纸业迅速发展,到1945年已达23家,其中19家为民族工商企业。如位于荣业大街的春光造纸厂、位于华纬路的义聚成造纸厂、位于新大路的复兴造纸厂、位于广开三马路的富源造纸厂、位于六里台的大陆造纸厂等。
那时,造纸原料种类多。废纸,来源于社会闲散劳动者背着大筐,手持一个带钩的竹竿,自垃圾中捡拾,经过专营废纸商收购,稍加整理,捆扎成件,卖给纸厂使用。小白纸,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来自各大商场、仓库、工厂、政府机关和大中小学弃置的比较干净的废纸。二是专营废纸商雇用临时女工从废纸中挑选白色碎纸,去尽泥沙杂质,充当小白纸。纸厂购进后,经过洗涤染色,可生产火柴纸、标语纸、书皮纸。其他如旧书废报、稻草包纸、废水泥袋、废纸边等,都可用来造纸。在天津,供应量最大的造纸原料是稻草,但只能制造草板纸和黄色包装纸。
新中国造纸行业高速发展
1945年到1949年,是天津造纸业最困难的时期,处于停滞状态,各纸厂终日处于艰苦挣扎的困境。首先,进口的美国纸张让质量差、成本高的国产纸张受到排挤。二是国民党政治腐败,经济崩溃。货币贬值,物价一日三涨,致使造纸业受到严重打击。三是原料缺乏,致使造纸企业百般挣扎。当时有一半以上的纸厂是以废纸为原料。由于废纸有限,价格日涨,不得不改用其他原料。新中国成立前夕,天津的造纸厂几乎已奄奄一息。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造纸企业克服困难,在半年内陆续复工。《大公报》(香港版)1949年7月17日根据新华社天津15日电,发文《津人民政府扶助私营造纸业》载:“天津市人民政府工商局为扶助私营造纸业发展,并使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特协助各私营纸厂订出下半年生产计划。据统计:自三月至五月以来,除未正式复工的振华纸厂外,全市18家私营纸厂生产已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生产水平。”
1953年,政府对各厂产品实行包销,对包销的产品,纸厂预先要交小样,同时附上成本测算,供包销站审核。对质量次、价格高的产品进行纠正。此外,根据市场销售情况,调整品种,避免了盲目生产。
1954年,振华造纸厂首先走上公私合营的道路,为各厂树立了榜样。1955年,天津实现造纸工业全行业公私合营。自此,天津造纸业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