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偶上春晚·技术|一次表演、两大创新 金牛创作工业化、稻草人制作原生态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2月11日,央视牛年春晚,由四川南充市委宣传部选送的《听我说》节目中,3只金牛机械大木偶和6个稻草人木偶,让全球华人看到川北大木偶的魅力。这背后,有怎样的技术支撑?

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党支部书记罗映红在春晚后台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解析:此次春晚表演中,拥有300年历史的川北大木偶,有了两大创新:金牛大木偶创作机械化、工业化、朋克化,稻草人制作原生态化。

20多天、1吨重

金牛机械大木偶诞生

11日晚,春晚《听我说》节目中,金牛机械大木偶在金色田园背景中,金牛奋蹄,呈现丰收的喜悦。少儿在蓝天下起舞,生动画面勾起一代人的儿时回忆。

金牛大木偶将传统文化与工业文化采用科技手法融合,用中国文化进行中国表达,刻画中国形象展示中国精神,呈现脚踏实地、敢于拼搏、开拓进取、勤劳奉献等中国传统牛文化、牛精神。

“最终和观众见面的金牛机械木偶,大的重1吨,高3米、长4.2米;小的高2米、长2.5米。”负责此次后勤保障和机械金牛制作协调的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党支部书记罗映红向封面新闻记者讲述,10月15日左右创作团队接到金牛木偶创作任务,11月初完成最终版本,随后演员和金牛木偶进行表演磨合。“过程中经过多次设计、实验。包括对材质的创新,3D建模设计等,很多次打磨才形成这个版本。”

罗映红解析,金牛大木偶技术创新主要是体现人和机械与艺术的结合。“灵感来源于工业文明、朋克文化,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一个很大飞跃:用工业文化和朋克文化与传统木偶文化相融合。结合舞台表演,对牛的形态模仿,从而达到表演需求。”

罗映红告诉记者,机械牛的头、眼睛、嘴巴、四肢都可以动。“ 这个机械动能靠人力实现,具有高仿生效果,也是川北大木偶外偶内人的艺术体现。”

实现木偶新型制作

稻草人木偶采用原生态材料

《听我说》节目中,和小朋友们一起起舞的六个稻草人,憨态可掬、生动活泼。有2个编着辫子头戴花环的稻草人“小姑娘”,有2个绑着“冲天炮”双股辫穿马甲的稻草人“小可爱”,还有头戴粉红色草帽的稻草人“小帅哥”。蝴蝶飞舞、歌声嘹亮,在鲜花铺满的希望田野上,金牛奋蹄、麦浪翻卷,画面十分美好,呈现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新春氛围。

“ 稻草人木偶也和传统木偶制作不同。” 罗映红介绍,因为金牛大木偶创作,让央视团队看到川北大木偶的制作能力和艺术魅力。随着《听我说》少儿歌舞节目的深入编排,南充大木偶剧院又接到春晚“新订单”:制作6个稻草人。

央视组给出了稻草人草图和创意想法。“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根据少儿舞蹈表演的特点,重新设计制作的大木偶。”不同于传统木偶和软体木偶,稻草人木偶是一种新型制作方式。采用的制作材料都是原生态的,如稻草、麦穗。“传统木偶制作,头发用的是真的人头发,木偶的手脚是木头做的。而此次稻草人的头发和手脚都是稻草制作。” 为了这些制作材料,创作团队在南充本地购买了各种稻草、麦穗,进行创作。

技术创新

实现非遗文化的创作传承

罗映红介绍,这次参与到春晚创作的,是造型室老中青三代木偶创作人的努力。“从造型创作上,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大木偶剧院在艺术创作和制作工艺上都实现创新突破。

大金牛木偶,10月中旬接到创作任务,11月初完成最终作品;稻草人,春晚组给出的是草图和想法。“我们用川北大木偶300年的技术实力,实现了这些创意想法。”罗映红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大木偶剧院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最终实现大木偶上春晚的技术支撑,完成川北大木偶上春晚向全球华人贺岁的夙愿。

“这次春晚对我们大木偶制作创作而言,是迈出一大步的探索和实践,也给我们今后的制作方向提供很多思考。”罗映红表示,今年国际木偶艺术节将在南充举行,大木偶剧院也会将这些探索在艺术节上和同行进行交流。“制作团队也以此为契机,想尽可能多尝试一些办法和方法,提升传统非遗文化项目的制作创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