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刚 来源:医脉通

1股动脉穿刺

采集方法:

一般在腹股沟韧带内、中1/3处下方约2cm处,采用7号针头2 ml或5 ml注射器,触摸股动脉搏动,令中指指尖位于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其余两指稍用里固定皮肤后台起中指,在示指中指之间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垂直进针,见回血后即停止刺入,待采集足够量的动脉血后快速拔出穿刺针同时按压穿刺点。

优点:

股动脉穿刺技术常作为血气分析采血的首选部位。尤其对年纪幼小的患儿及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股动脉因其血管粗壮、血流丰富,行穿刺采血术具有易定位、取血快速等优势。

缺点:

较其它部位的动脉穿刺术相比股动脉穿刺部位较深,有出血不易发现。容易形成血肿,且不易止血,压迫时间较长。由于股动脉穿刺的体为要求平卧、穿刺侧外展,暴露病人较多,如遇被迫端坐卧位,肥胖病人,穿刺就有困难。再股动脉与股静脉伴行,肉眼看不到,易误抽静脉血,影响抢救及治疗效果。

2桡动脉穿刺

采集方法:

一般选择桡骨茎突近端1cm处,以示指和中指置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后,在沿该动脉方向向上延长2~3cm处(即掌横纹上方5~6 cm的动脉搏动处)稍加压以固定血管,使动脉搏动处恰在示指的下方,然后在动脉搏动最明显处进针。

优点:

由于桡动脉较细,搏动点为条索状,在较长一段均能触及搏动。桡动脉位置表浅故进针角度小、贴近桡骨而易压迫止血,能减少血肿发生。相比股动脉穿刺清醒病人羞于暴露不愿配合,股动脉穿刺比桡动脉穿刺疼等病人接受度高的优点。

3肱动脉穿刺

采集方法:

腋动脉越过背扩肌下缘之后续动脉,伴正中神经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至肘窝深部。穿刺时上肢外展,掌心朝上,在肘窝部肱动脉位于肱二头肌肌腱的内侧可触及其搏动(测量血压时听诊处)选最强处为穿刺点。穿刺手法同桡动脉穿刺。对于条件较好的可以像采静脉血一样一针见血。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缘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处,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因此,临床采血时可以选择肘窝处及肘窝外侧动脉搏动较强的部位,可以简便操作,选择余地大,血液循环良好,管腔较粗,病人疼痛反应小。

优点:

从进针角度来说股动脉最易掌握,而肱动脉是除股动脉以外,较其他采血部位最宽大、搏动最好的动脉,血管易于定位,对于条件差的病人同样具有容易采集的优势。

很多操作者担心损伤正中神经,虽然与正中神经伴行,但与桡动脉及足背动脉伴行的神经较多,而正中神经在臂部一般无分支。故肱动脉是除常规采集动脉血气部位以外,可以推广的采血部位。

4足背动脉穿刺

采集方法:

通过处即足背内外踝中点,为胫前动脉的直接延续,向下行经拇短伸肌内侧及其深面。穿刺点选择足背动脉搏动最强处,穿刺时应将针头与皮肤呈15~20°角进针,且针尖斜面向下。也有人选择采用5号针头1ml注射器,让患者两腿伸直放平,触及足背动脉,以脚面正中上1/3处搏动最强,以食指固定搏动最强处,右手垂直从示指间进针,见回血至0.5 ml即拔针的方法。

优点:

足背动脉与肱动脉同属中动脉,其顺应性相同。平卧时足与心脏处于同一高度,故血液的压强相同;坐位时足背动脉水平低于肱动脉水平,足背动脉内所受压强明显增高。行穿刺术时既可卧位又可坐位以便于血标本采集。

5头皮动脉穿刺

采集方法:

多见小儿,选择颞浅动脉或头皮小动脉,严格消毒后,用肝素化的5号头皮针连接一次性2ml注射器,待动脉血流至注射器乳头时,立即用小止血钳分别夹住头皮针塑料软管首尾两端(约0.5ml血),然后拔出针头送检。

优点:

由于小儿头皮动脉表浅且易于触及,又有良好的血流循环,操作方便,且头皮针头细,对血管损伤较小,可反复采血。加之采血过程中动脉血自动脉流入头皮针软管,避免了空气对血样的影响,提高了成功率,抽血时间短,又易于按压,且所取标本无污染,无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是值得临床继续研究和待推广的方法。

6动脉化毛细血管穿刺

采集方法:

婴幼儿或儿童血气测定。还可用动脉化毛细血管采血,用不超过42℃的湿巾温热采血部位皮肤,使血液增加,血流加速,达到动脉化,然后采集。但有人探讨动脉化末梢血与动脉血的血气分析结果的差异,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论是动脉化的末梢血只适宜于一般患者的血气监测,不能用于危重患者的血气监测。也有文献提到动脉化耳垂血与动脉血的血气分析结果差异无显著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凤梅. 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部位的选择[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8, 14(5):52-53.

[2]万旭. 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部位及方法的探讨[J]. 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33):985-986.

[3]那昱华. 成人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1):153-156.

[4]武铁力. 不同动脉采集血气分析的临床比较[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2):158-159.

[5]田秀平, 车欣. 危重患者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的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s2).

投稿邮箱:tougao@medlive.cn,期待您的来稿!

医脉通小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