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概
体育概念
1 体育概念的定义。(什么是体育?)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其属于文化的范围。
2、体育的本质?
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体育的本质反映了体育过程内部的特殊矛盾,构成了体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
3、体育的分类(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以及分类的原则)
要素;划分的母项(被划分的概念)、划分的子项(从母项中划分出来的种概念)和划分的标准。
原则;划分必须相称、划分根据必须同一、各子项必须相互排斥
4、体育的三种形态
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健身休闲
体育功能
体育的功能
指体育这一文化活动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
构成功能的两大要素
本质属性、社会需要
体育功能的层次性
体育的本质功能
体育的延伸功能
体育的健身功能(简述题)*
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调适和保持心理健康
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
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体育的教育功能(简述题)*
教导基本的生活能力
传授体育的文化知识
教导社会规范,促进人的社会化
开展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体育的娱乐功能
体育活动中的娱乐要素(填空)
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活动
游戏是非日常性、非生产性的活动
游戏有一定的竞争性、对抗性和不确定性
体育娱乐功能的表现形式
体育的经济功能(简述题)
体育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体育的政治功能(简述题)
提高国家威望,振奋民族精神
表明国家政治立场,为外交服务
呈现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体育目的
一、体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判断、选择、填空)
1、社会发展水平
(一)国家的政治需求决定体育发展的性质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于发展纲要》
我国体育的发展战略是: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
(二)国家的经济状况决定体育发展的水平
体育自身的特点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人的体育需求
2、我国的体育目的(简述题)
我国的体育目的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
3、我国的体育目标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提高国民素质
目的与目标的关系:体育目的是制定体育目标的核心和灵魂;体育目标反映并服务于体育目的、
4、实现体育目的、目标的基本途径(多选)(了解)
(一)不同区域的体育途径
以实施体育的场所为标准,可将体育划分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等。
(二)不同形式的体育途径
根据体育工作的本身特征,可以将体育分为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4个部分。
体育教学是一个传授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过程,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体育锻炼是人们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的锻炼过程,其主要目标是强身健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
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其主要目标是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运动竞赛是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竞赛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检查和促进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的质量与效果。
(三)不同对象的体育途径
按照体育参与者职业的不同,可以分为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军人体育和知识分子体育等。
5、实现我国的体育目的、目标的要求
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
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6、目的与目标的关系
体育目标服务于体育目的
体育过程
体育过程的定义
体育过程是指通过身体运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实践过程。
体育过程的基本特征
体育过程的实践性
体育过程的直观性
体育过程的层次性
体育过程的要素
体育参与者
其动机:
以运动健身为动机的体育锻炼者
以提高竞技成绩为动机的运动员
以学习体育只是为动机的体育学习者
体育指导者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体育锻炼者)
教练员(指导运动员)
体育教师(指导体育学习者)
体育媒介
从内容上看:体育内容、体育材料、体育设施与器材
从形式上看:体育手段、体育方法、体育组织形式
体育过程控制的类型(填空)
按时间分类:预先控制、现场控制、事后控制
按活动的主客体分类:自我控制、他人控制、社会控制
体育过程控制的原则
身心协调发展原则、同化优势原则、适量运动负荷原则
体育控制过程的途径
微观角度:从微观角度来看,体育过程是参与者的个体行为。个体行为必须要遵循体育过程的控制原则,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方面进行调控。
宏观角度:从宏观角度来看,体育过程也是社会发展过程的部分。因此,对体育过程的良好控制离不开政治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7、体育控制过程的方法;
选择符合运动项目的项目和方式
在遵循同化作用优势原则时要注意控制的几个方面
用运动负荷来调控体育过程
(二)体育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体育媒介
(三)体育教育过程的基本任务
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形成
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共处
(四)体育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运动技能学习规律
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
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
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
8、健身休闲过程与竞技运动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大题)
一、健身休闲过程
健身休闲过程的本质
健身休闲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活动过程,是探索和寻求人性回归的过程。
健身休闲过程的特点
运动方式多样
技术和体能要求不高
可自由选择活动内容
灵活参与
心态愉悦
健身休闲过程的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个性化原则
健身休闲过程的内容
观赏性活动
相对安静状态的活动
健身休闲过程的运动性活动
眩晕类运动:过山车、蹦极
命中类运动:打靶、射箭、投篮、保龄球、台球
冒险类运动:罗布泊沙漠探险、长江漂流、横渡海峡、滑翔伞
户外运动:野营、远足、登山、攀岩
技巧类运动:花样滑板、自行车越障碍
游戏竞赛类运动:沙滩排球、三人制篮球
水上、冰雪类运动:水上项目:游泳、潜水、滑水、摩托艇、帆板、冲浪
冰雪项目:滑雪、雪橇、滑冰
二、竞技运动过程
竞技运动过程的本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而真正决定两者水平的是从事运动的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发展。
竞技运动过程的内容
选材阶段
教学阶段
训练阶段
竞赛阶段
恢复阶段
评价阶段
竞技运动过程的特点
目标的专一性
内容的专一性
负荷的超越性
过程的个体性
过程的连续性
过程的适应性
过程的综合性
体育手段
体育手段的概念(名词解释)
其是指为了达到体育目的而借助的载体、媒介及其各种活动形式和方法,是实现体育目的的系统行为和操作技术。
体育手段的分类
人体基本活动形式:走、跑、跳、投、悬垂、支撑、攀登、爬越、平衡
人体运动部位: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头颈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
生物力学运动形式:平动、转动、鞭打
身体运动的供能形式:有氧运动、无氧运动
运动解剖学角度:内收运动、外展运动、旋内运动、旋外运动
身体运动的构成要素
身体姿势、身体运动轨迹、身体运动时间、身体运动速度、身体运动频率、身体运动力量、身体运动节奏
身体姿势(名词解释)
其是指身体和身体的各个部位在做动作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和位置,它属于动作的空间特征。
身体运动轨迹
形式: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方向: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上下、前后、左右
幅度
身体运动时间(判断)
其是指完成身体运动所持续的时间,包括完成动作的总时间和每一部分的时间。
身体运动频率(判断)
其是指单位时间内某一动作的重复次数,属于动作时间特征。
身体运动速度(判断)
其是指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通常用位移距离和所用时间之比来表示。身体运动速度一般有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运动速度之分。
身体运动力量(判断)
其是指身体运动时对外部物质对象所产生的物理作用,它是运动者通过肌肉收缩以克服阻力的能力,属于动力学特征。
身体运动节奏(名词解释)
其是动作的快慢、用力的大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以及时间间隔的长短合理交替的一种综合特征。
体育运动项目特点
历史性和发展性、国际性和民族性、地域性
体育科学
体育科学的定义(名词解释)
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那些可以预见、评价与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的和精神的效果原则。
2、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简述题)
体育科学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
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快体育科学自身的完善
体育科学研究密切联系实际并为体育实践服务
3、新中国体育科学发展概况(选择)
198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
1964年第一次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召开
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
新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填空)
起步、探索阶段(1950——1966)
停滞阶段(1966——1976)
恢复与发展阶段
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简述题)
(一)体育科学的生物学视角
运动解剖学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研究运动员的特殊形态结构及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是在人体生理学的基础上,研究在体育运动影响下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变化,如肌肉活动、心肺功能、能量供应的适应性变化及其规律,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的生理学原理,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为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体育锻炼提供依据。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运动时机体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运动时机体化学组成的变化,运动时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
运动医学是运用医学的技术和知识,对体育运动参与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从而达到防治伤病、保障运动者的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体育保健学是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运动机能水平,为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予医务监督和保健指导;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体育卫生措施;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措施;研究伤病后的体育康复手段及方法,促进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心健康和提高运动能力。
(二)体育科学的心理学视角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研究掌握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学规律
研究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影响
研究运动竞赛的心理状态问题
(三)体育科学的社会学视角
研究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和体育社会问题
研究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不同体育形态
体育科学(填空)
体育科学就其知识内容体系看,是一种二元结构:既有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又有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从各学科的派生来源看,有大量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辐射到体育科学领域的结果。
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的定义(名词解释)
其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文化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简述题)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注重伦理与道德
注重和谐与统一
注重实际与稳定
注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西方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强调以人为中心
与宗教的关系密切
以个人为社会为本位
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体育精神文化的比较
从整体上说,中国古代文化是追求静态美的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这决定了中西方体育形态和体育价值观的实质性差异。
体育行为制度文化的比较
由于体育文化精神层面中的体育思想、价值观等占主导的作用,中西方体育行为制度文化也是大不相同的,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体育运动手段和方法的认识上,体现在体育行为和体育生活上。
体育物质文化的比较
由于体育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通过人们的体育实践在物质产品上的体现,与体育行为制度文化密切相关,因此中西方体育文化在精神层面和行为制度层面的差异,必然会导致诸如体育场地、设施、器械和装备以及锻炼与运动的环境等体育物质文化的不同演进和发展历程。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从古代延续至今的体育文化比较,存在巨大的差异。
奥林匹克文化的特征
人文性
象征性
艺术性
多元性
划一性
奥林匹克组织文化(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支柱)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
国家(或地区)奥林匹克委员会
体育体制
体育体制的概念
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
体育体制的特点
体育制度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体育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体育体制一经形成,在一定时期内,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体育体制的作用
对体育事业的领导和指挥
划分管理体育事业权限
体育体制是部门分工协作的基础
提高体育运行机制的效率
体育体制的这些作用不是单一的,并且在体育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些作用表现得强弱也有差异
外国体育体制的类型(填空)
社会组织主导型
美国
德国
政府和社会组织结合型
英国
日本
韩国
政府主导型(又称集权型)
苏联
民主德国
波兰
捷克
保加利亚
匈牙利
中国
谈谈你对“举国体制”的认识(大题)
关于“举国体制”的不同观点
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提出:“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新形势下的“举国体制”是“保留原有举国体制的长处,吸收市场体制的优势……”
“举国体制”的由来
“举国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报刊对中国体育体制的一种褒义的概括。后来在中国体育学术界逐渐形成为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主要是指中国体育事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一定的目标和需要,能够有效地统一、集中国家的力量使某些方面迅速提高的体育发展机制及相应的一套组织机构等。
对“举国体制”的评价
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举国体制”,“举国体制”是我国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举国体制”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是我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战绩的主要原因。
用辩证的眼光来审视“举国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举国体制”出现了很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举国体制”,“举国体制”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适应多元参与主体的需要,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逐步走上国际化、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
试述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趋势(大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体育由政府主办并主管,政府几乎行使全部管理职权
经费依靠财政拨款,国家承担绝大部分经济义务
人员列入国家编制
业务脱离经济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体育具体事物的管理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不仅影响了体育的正常发展,同时也限制和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包括体育在内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完全依赖国家拨款容易造成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而依靠市场机制运行的体育产业则显现了蓬勃生机。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统一管理体育体制导致体育资源的垄断,使得体育事业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转变政府管理体育事业的职能
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与体育社团的独立
职业体育将逐步市场化
大众体育将得到迅速发展
体育发展趋势
从人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简述题)
体育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未来社会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
生活方式的巨变加快体育生活化的进程
体育将更有效地促进人的现代化
休闲体育发展前景无限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简述题)
老年体育方兴未艾
体育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终身体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社区体育发展趋于完善
从体育全球化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
职业体育与体育全球化
消费文化与体育全球化
媒体与体育全球化
赞助商与体育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