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3到11段五幅画描写角度是什么
故都的秋3到11段五幅画描写角度是秋天的院、槐、蝉、雨和果五个角度。
故都的秋段落划分及段意 故都的秋段解
1、第三段“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下。,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作者选取秋天的天空、破壁、牵牛花、秋草这些萧条、冷落的景物,表现北平秋院的特点,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
2、第四段“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秋槐“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流露出作者的孤独、落寞和感伤的情怀。
3、第五段“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作者抓住秋蝉的鸣叫的哀怨、忧伤的特点,流露出作者的寂寞、忧伤之情。
4、第六到十段“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象样”“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秋雨一层凉了”,作者写秋雨,抓住北国秋雨的特征以及人们的感受“凉”字流露出游子的孤独感。
5、第十一段“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在对秋果的描写中有对秋果盛景的喜爱,也蕴含了风来冬到,好景不长的悲凉,表达了作者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有一种悲凉感。
故都的秋各段段意
第一段 1.2自然段 总起,点明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总体特点,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段 3--12自然段 记叙故都的秋景,赞扬北国之秋
第三段 总括全文,抒发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的段落怎么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做对比,表达对北国秋的感受和向往。
第二部分(3——12):按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清秋的景色。
第三部分(13——14):通过南北对比,表达了对北国秋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郁达夫故都的秋分为几部分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故都的秋》分几大段,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谢谢各位大侠帮帮忙!
第一部分(1,2)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第二部分(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体分为五种景况1秋晨静观2秋槐落蕊3秋蝉残鸣4都市闲人5胜日秋景第三部分(13,14)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
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