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消化系统
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围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也是十二指肠与空肠的分界。
齿状线(dentate line):为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的锯齿状的环形线,此线以上为黏膜,以下为皮肤,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支配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白线(white line):肛梳下缘有一不甚明显的环行线。活体肛门指诊检查时可触知此白线处有一条环形浅沟,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线。白线以下不远处便是肛门。
肝门(porta hepatis):又称横沟,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管,肝左、右管,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
肝胰壶腹(hepatopancreatic ampulla):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降,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至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与胰管汇合形成的膨大处。斜穿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开口于十二指肠**头,胆汁和胰液经此进入十二指肠,其周围增厚的肝胰壶腹括约肌使胆囊收缩舒张。
胆囊三角(Calot三角):为肝总管、胆囊管与其上方的肝下面之间共同围成的一三角区,三角内有胆囊动脉通过,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第五章 呼吸系统
嗅区(oflactory region):位于上鼻甲内侧面以上和其相对应的鼻中隔上部黏膜,活体呈苍白色或淡黄色,内含有嗅细胞,具有嗅觉功能。
声门裂(fissure of glottis):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声门裂的前2/3位于两侧声襞之间与发音有关的膜间部;后1/3位于杓状软骨底部之间的软骨间部。
气管隆嵴(carina of trachea):在气管杈内面形成的一向上凸的略偏向左侧的半月状嵴,是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标志。
肺门(hilum of lung):内侧面邻贴纵膈,中份凹陷处称为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肺段(pulmonary segment):每一段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支气管肺段。一般将左右肺各分为10个肺段。根据肺段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独立性,临床上可以肺段为单位进行定位诊断及肺段切除。
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最大的胸膜隐窝,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转折处,又称肋膈窦。此窦左右各一,整体呈半环状,是胸膜腔位置最低的部分,胸膜发生炎症时,渗出液首先积聚于此处。
肾门(renal hilum):为肾内侧缘的中央部的凹陷,是肾动、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之处,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称为肾蒂。
弹性圆锥(conus elasticus):又称环甲韧带,下缘附于环状软骨弓上缘;上缘游离,紧张于声带。一侧近似三角形,整体呈上窄下宽的圆锥状,又因由弹力纤维构成,故称弹性圆锥。其前部较厚,称环甲正中韧带,在体表可触及,当急性喉阻塞时,可在此处进行穿刺或切开以建立暂时性的呼吸通道。
第六章 泌尿系统
肾门(renal hilum):上端与肾上腺相接,内侧缘的中央部凹陷,称肾门,是肾动、静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出入之处。
肾蒂(renal sinus):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称为肾蒂,肾蒂内的主要结构由前到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由上到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因下腔静脉紧靠右肾,故右肾蒂较左肾蒂短。
肾窦(renal sinus):肾门伸入肾实质的空隙,窦内有肾盂、肾大盏和肾小盏、肾血管的分支及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组织。
肾区(renal region):临床上,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此处为肾门在腰背部的体表投影区。肾炎和肾盂肾炎时肾区可有叩击痛。
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在膀胱底的内面,其外上角的两个输尿管口与其下角的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黏膜始终平滑而无皱襞,称为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第七章 生殖系统
精索(spermatic cord):为柔软的圆索状结构,从腹股沟管腹环穿经腹股沟管,出皮下环后延至**上端。精索内主要有输精管、**血管(**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腹膜鞘突的残余等。精索表面包有三层被膜,从外向内依次为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
射精管(ejaculatory duct):由输精管末端与精囊的排泄管汇合而成,长约2cm,向前下斜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子宫峡(isthmus of uterus):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较为狭细的部分。非妊娠时,子宫不明显,长约1cm;妊娠期,子宫峡逐渐伸展变长,形成“子宫下段”,至妊娠末期,此部可延长至7-11cm,峡壁逐渐变薄,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腹取胎术,可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的机会。
阴道穹(fornix of vagina):阴道的上端宽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两者之间的环形陷凹称阴道穹。阴道穹分为互相连通的前部、后部和侧部,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其后上方即为直肠子宫陷凹,两者间仅隔以阴道后壁和一层腹膜。临床上可经阴道后穹穿刺以引流直肠子宫陷凹内的积液或积血,进行诊断和治疗。
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在乳腺周围的纤维组织发出的分别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向浅面连于皮肤和乳头的结缔组织纤维束,对乳头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称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当乳房癌侵及此韧带时,纤维组织增生,韧带缩短,牵引皮肤向内凹陷,致使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点状小凹,类似橘皮,临床上称橘皮样变,是乳腺癌早期常有的一个征象。
盆膈(pelvic diaphragm):盆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肛提肌和尾骨肌共同组成盆膈,盆膈封闭小骨盆下口的大部分,中央有直肠穿过,对承托盆腔脏器有重要作用。
尿生殖膈(urogenital diapnragm):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共同组成尿生殖膈,封闭尿生殖三角。男性的尿道及女性的尿道和阴道穿过尿生殖膈,尿生殖膈有加强盆底,协助承托盆腔脏器的作用。
第八章 腹膜
肝十二指肠韧带(hepatoduodenal ligament):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的部分称十二指肠韧带,其内有进出肝门的三个重要结构通过:胆总管位于右前方,肝固有动脉位于左前方,两者之后为肝门静脉。周围伴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丛。外伤性肝破裂时,可压迫小网膜的右侧部分(即肝十二指肠韧带)以暂时减少肝的出血量。
直肠子宫陷凹(rectouterine pouch):Douglas腔,为女性子宫与直肠之间较深的腹膜陷凹,凹底距肛门约3.5cm,与阴道后穹之间仅隔以阴道后壁和腹膜。是女性站立或坐位时腹膜腔的最低部位,故腹膜腔内的积液多聚存于此,临床上可进行直肠穿刺或阴道后穹穿刺加以诊断和治疗。
网膜孔(omental foramen):其高度约在第12胸椎至第二腰椎体的前方,成人可容1-2手指通过。上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网膜囊借网膜孔与腹腔其余部分相通。肝、胆手术时,注意防止感染经网膜孔蔓延至网膜囊;手术时,遇有外伤性肝破裂或肝门附近动脉出血,可将示、中指伸入孔内,拇指在小网膜游离缘前方加压,进行暂时止血。
肝肾隐窝(hepatorenal recess):位于肝右叶和右肾之间,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膜腔内的液体易积存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