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第3版)唐朔飞著 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存储器
其他章内容在这里
汇总链接
第四章 存储器
一、 存储芯片
-
一个存储体由多个存储单元构成,存储单元由存储元构成。直接存放二进制数据
-
MOS管理解为电控开关,电压达到某阈值时接通
-
每一个地址对应译码器的一根字选择线
地址寄存器与数据寄存器和存储体共同作用于时序控制逻辑电路
存储字长不是确定值
-
-
译码驱动由译码器与驱动器组成。驱动器接在译码器后保证译码器的高电平是稳定有效的
-
存储芯片的描述 【Byte为字节=8bit为位】
-
技术性能指标
1 存储容量
2存储速度【存取时间 存取周期】
3 存储带宽 -
例: 一个64Kx8位的存储器可由32片16Kx1位的存储芯片组成
解析:(64K8)/(16K1) = 32片
1位代表存储字长为1bit,所以将其先转化成16Kx8位
16与64相差4倍,通过译码器再增加两根地址即可表示
所以最终需要48 = 32片* -
半导体存储芯片的译码驱动方式有两种:线选法和重合法
-
线选法占用太多线路:通过一根线获取水平方向一行的数据
-
重合法容量可以很大:行列交叉位置的数据
二、RAM(DRAM和SRAM)
- SRAM:静态RAM(双稳态触发器原理)
【短杠上只连接一根线的位置叫做栅极,给栅极高电平即可导通】
T1-T4组成了一个触发器
T5、T6:控制门管(若T5、T6被断开内部则无法选中)
Z:字线(选择存储单元)
(通过控制位线电平,来控制写入状态)
T1导通,T2截止 写1
T1截止,T2导通 写0
(通过读取位线电流,来读取状态)
位线1有电流,位线2无电流 读1
位线2有电流,位线1无电流 读0
写步骤(此时有电压差走交叉线路):
① 字线给高电平(T5、T6都导通)
② 根据要写入的状态给两位线不同电平(H高L低)
读步骤(此时无电压差走耦合线路) :
① 字线给高电平(T5、T6都导通)
② 两位线都给高电平
③ 检测电流
- 静态RAM的读写时序
- 读出的时候地址信号和片选信号必须稳定
- 读出的过程中地址信号和片选信号可以发生变化
- DRAM:动态RAM(栅极电容)集成度高、功耗低
读1:MOS管接通,电容放电,数据线上产生电流(电容放电是破坏性读出,还需重写操作)
读0:MOS管接通后,数据线上无电流
地址送两次,一次行地址,一次列地址
- 刷新
- 动态RAM的读写时序
三、ROM
1. 五种ROM
-
掩模ROM(MROM)
-
可编程ROM(PROM)(一次性编程)
熔丝连接为1,断开为0
-
EPROM(多次编程,紫外线擦除)
-
EEPROM(电可擦除存储器)
-
闪速存储器
2. 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 存储器容量的扩展
1. 字扩展(地址线)
多个芯片的片选端,连接到扩展的地址线上
解释:多个芯片不能同时工作
2. 位扩展(数据线——增加存储字长)
各个存储芯片的片选线连在一起
解释:数据位扩展,多个芯片要同时工作,所以片选线要连在一起
3. 字位扩展
先扩展位,再扩展字。
扩展的位相当于分好了列,扩展后的位数为一组,同一组的芯片片选线连到一起
把这几组的片选线,连接到扩展的地址线上(片选译码器分出多个信号)
四、校验
1.奇偶校验
- 奇偶校验(高位放一位校验码)不能指出错误
加上最高位,1的个数是奇数个是奇校验,1的个数是偶数个是偶校验
2.海(汉)明码校验
- 海(汉)明码校验
五、Cache
1.块号、块内地址
主存:
块号 | 块内地址
块数 容量(块长)
Cache:
块号 | 块内地址
远小于主存 容量与主存一样
2.写Cache:
(1)写直达法:
优:始终保持一致
缺:增加访存次数
(2)写回法:
优:快
缺:成本高(增加的电路多)
3.Cache映射:
(1)直接映射:
优:直接简单
缺:利用率低,命中率低
(2)全相联映射:
优:资源利用自由
缺:成本高
(3)组相联映射:
先分组(直接映射)
后选块(全相联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