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最懂孩子心理的白老师,也是最理解父母不易的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师
每天晚上7:00直播 shi pin号直播间:钰玮很靠谱 公号:钰玮说可领取孩子精准性格分析哦
这是白老师第163篇文章
01
▼
明明没学会,却不问老师,是不敢还是什么原因?
见到老师像是老鼠见了猫,别说问问题,打个招呼都脸红;
不耻下问,多么好的又词语却被孩子们丢掉了脑后安放在书本里,难用;
白老师多年教学中发现学生不愿请教老师基本是以下四种原因:
1.众目瞬瞬之下,追着正在离去的老师问问题,显得傻兮兮的,怕同学们笑话。
2.自己成绩平平,无论是在班上还是在老师心目中几乎没有存在感,莽撞地跑到老师跟前张口就问问题,担心老师蒙圈,自己也闹个大红脸。
3.担心自己的问题很“傻白甜”,惹老师不屑,被老师看低。
4.不喜欢任课老师,有问题宁愿问同学,也不请教老师。
基本上是以上4种类型,从心理学的角度:不是自恋就是自卑;
怎么办呢?能解决吗?
1、首先知识是老师教的,你没学会还是要问老师,不会装会只能是坑自己;
2、无论是上面哪种原因,都是来源于内在的心理,也就是心态,心态是一种感受力,完全可以改变,只要你想;
1.众目瞬瞬之下,追着正在离去的老师问问题,显得傻兮兮的,怕同学们笑话。
改变原则:
1、不懂就问,当然是好习惯,也是好学生的必备项。
2、没听懂老师所讲却憋着不问,这才是真傻;为了面子不懂装懂,不仅是虚荣,更是愚蠢。
3、不想众目睽睽就找个老师不忙的时间,单独去老师办公室,请老师为你详细地讲解,老师很愿意,白老师说的;
2.自己成绩平平,无论是在班上还是在老师心目中几乎没有存在感,莽撞地跑到老师跟前张口就问问题,担心老师蒙圈,自己也闹个大红脸。
改变原则:
1、请教老师是所有学生的权利,为学生指点迷津是老师的责任,你学,他教各行其责;
2、老师绝非只愿意倾听尖子生的问询;老师们都喜爱勤于动脑和好问的学生,无论他/她此课是天资聪颖还是资质平常、是成绩名列前茅还是寂寂无名。
3、对于成绩不好却有上进心的学生的求问,老师更会耐心回答,解释得更仔细,并发自内心地给予鼓励。
3.担心自己的问题很“傻白甜”,惹老师不屑,被老师看低。
改变原则:
1、哪些属于“傻白甜”等级的问题呢?举个浅显的例子:物理老师上课刚讲了浮力的概念,下课铃一响,你就跑上前去问老师什么是浮力,这就是个“傻白甜”问题。
2、你问这个问题真的会被老师退回:对此,老师的回应肯定是:上课没好好听讲,课本上有,自己去复习,实在不懂再来问我。
3、为什么会产生这类问题?反射自问,是不是既没认真听讲,也没仔细思考?如果是,那就怪不得老师不耐烦了。
4.不喜欢任课老师,有问题宁愿问同学,也不请教老师。
改变原则:
1、无疑,这种想法十分孩子气,在学生群体,尤其是中学生中,时有耳闻,乃自恋又自卑的原型;
2、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师也是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众口难调,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有朝一日你进入社会也不可能谁都喜欢你,你也不会见谁都喜欢;
3、作为学生,应当始终铭记自己的核心目标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既然老师是为传道、授业、解惑而来,那么学生就只管从老师那里汲取知识的养分。
4、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就抵触他/她的课,不与老师进行必要的沟通,耽误了自己本该正常进行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
02
▼
那如何正确的请教老师呢?
1、请教老师并非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和沟通,要使这一过提前并富并效率,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2、请教老师前,请先备好这三项物件:一个本子、一支笔和一份问题清单;
3、请教老师,当然不可想到什么问什么,随即坐等解答。在每次请教前,需要先记录在本子上,以便在请教老师时逐条提出、避免遗漏。
4、每次请教老师前列出一份少则1个、多则不超过3个问题的清单,并提前确认好每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掌握某种解题方法、公式定理而压根儿不会做,还是因为对知识点掌握得不够扎实,运用起来依旧生疏?
5、在问题旁边,如果附上“补充信息”,包括涉及的知识点以及在教材里的对
应章节。如果请教的是某道作业题,也会把题目出处标注清楚(比如,“月考
卷多项选择题第3题”)就更好了;
03
▼
如何向老师表达礼貌?
1、如果老师对你不太熟悉,就要报出自己的名字。然后才说:“老师,我有个(些)问题弄不明白,您有时间为我解答一下吗?”
2、老师们通常工作繁忙,很有可能要赶往下一个课堂继续上课,或是有其他工作急需到场,所以,问一问老师是否有时间为你解惑答疑十分必要;
3、询问,这既是最起码的礼貌和对老师的体谅,也是确保高效请教的前提。
试想,如果不顾及老师的感受和客观情况,硬要老师在匆忙中解答你的问题,在很大概率上,效果不会太理想。
4、比即兴请教更好的方法是事先预约。尽量不要“突然袭击”老师,而是提前和老师商定一个彼此都方便的时间,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前往教师办公室,请老使师详细地解答问题。
5、请教过程中:全神贯注,不懂就问,创根问底。
教师办公室往往频繁有人进出,易使人分神,所以听老师为你解答困惑时,要
全神贯注,大脑时刻保持运转,切忌被外界干扰。
举列子:
在开始请教前,以1-2句话说明此次希望请教的主题,比如:老师,今天我想着重请教在××模块、××单元的内容。
在得到老师确认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清单,从头开始提问。
其间若产生任何疑问,要立即求教,一定不要担心老师嫌弃自己没听明白、“理解能力差”。
当对老师的讲解感到困惑时,会难为情、怕露怯是正常的,但为了自己的学习成绩,我会立刻打消任何顾虑,然后说:
xx老师,对不起,我好像有点没懂,您介意再解释一遍吗?
抱歉,xx老师,我对您刚才说的还是有点不明白,我们可以再过一遍吗?
如果老师重复讲解两到三次后,你依然似懂非懂,就说明存在本质上的知识盲点,此时应诚实地告知老师,以便老师及时帮助自己诊断原因、追根溯源,指导你尽快地加以弥补,否则,自己继续憎懂不察,结果只能是盲目使力,白费功夫。
再次强调:不要因害怕在老师面前显得蠢笨而不懂装懂,事实上,老师们都偏爱勤于思考、坦率认真的学生。
另外,聆听老师讲解的同时,在本子上做好记录,尤其记下让你茅塞顿开、醒湖灌顶的关键信息,以便之后复习时再次参考。
04
▼
请教结束前,记得让老师做评估-量身打造一套学习战术
经过此次的互动请教,老师一定已对你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心中有了数”。此时要趁热打铁,请老师为你做一次简要的评估,指明当前的强项与弱项,并推荐适合自己的补充学习材料。
请教老师的核心价值,与其说是基于问题清单答疑解惑,不如说是为你量身打造一套学习战术,这也将对你之后的学习大有神益。
请教结束后,温习和回顾必不可少。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笃定自己已全面透彻地理解了老师的解析,也要在请教结束后,根据记录本和问题清单上的内容,重温老师所讲的要点,包括:所问问题、老师针对性的解答、你的追问内容、老师的进一步分析、老师对你学习状况的评估、老师建议的改进方法、推荐的辅导资料和参考书等。
时间充裕的话,甚至可用日记形式,将自己通过请教老师弄明白学习盲点和难点的过程生动地记录下来。
除了详细记录学术内容,还可以描述自己的心情以及当时的场景和氛围。若干年后,你步入社会,经受人生的多维历练,这些自己学生时代的点滴记录,将会越发弥足珍贵。
清代散文家刘开在其明篇《问说》中开宗明义,“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也。”
你看那古人,也告诉我们强调学问当中的问,你看过去形容一个人有学问,也说明这个人先学了,完以后又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之后在问,最后这个人就有了学问。
勤学和好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学任何的知识,任何的学科,一定会遇到难解和不懂之处,才能疑惑顿开,不断精进;
如果你不懂却不问,日积月累,你会越学越累,越学越难,越学越糊涂,你一定会厌学的,因为你会提到学习就感觉很痛苦,而这份痛苦实际上是你自己累积而来的;
而且你问,并不代表你没有学会,一个班级里那么多的学生,老师是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手把手的去教他,一节课就那么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怎么可能够呢?
所以没学会是正常的,你去问也是正常的,并不代表你笨。
同时你去问是你跟老师交流,不单单是来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跟你的交流过程当中发现你的特点和你的需求,指导你如何弥补弱项巩固强项;
从老师那里得到客观的认识对你听课作业复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主动和老师讲也是一种交流能力,你今天在校园呢跟老师交流,也就代表你可以跟同学交流,你以后走向社会,你跟上司、领导交流将不再惧怕他们,所以这不是问一道题那么简单的事情,
所以,请从今天开始大胆去问吧!
如果觉的文章不错,请分享给你身边的人,他们会感受到你的智慧和爱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