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大衍之数”:有50,为何只用49
《易经》的系辞上传有句话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由此得知,“大衍之数”一词出自《易经》。
(一)
大者,太也;
“大衍”,太极的演化和流行,就是演天地之变。
而“大衍之数”,是指推演天地万事、万物用的数。
《周易》中说,大衍之数为50。
50数的来历,却没有说明注释。
这就给后来的易经先贤,留下了诸多的发挥空间。
(二)
西汉学者京房说,“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合五十”。
邵雍则说:“天数二十有五之倍数,合五十”;
而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这样解释:“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
……
“凡天地之数50有5”。
天为生数是1,地为成数是2,天数25,地数30,天地生成之数共55。
就是说:天数和地数总计之和为55。
那么,《易经》中的“大衍之数”,为什么是50?
(三)
众议纷纭中,
1、大衍之数50,是已有成数5在其中,故天地生成之数55去5为50。
2、
古人计数是以10为基数(十进制),在天地之数中50就是大数。
3、《易经》是简易之学,从而省去‘50有5’中的‘有5’。
之所以“其用40有9”,是指古人在占筮中,准备50根蓍草,取出一根,横放在正前方,代表“太极”,在整个运算过程中过程不持不动。
占筮过程中,真正的只有49根在进行运算。
这就是所谓的,
“其用40有9,
太一(太极)不用
。”
(原创声明: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刊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载,请通过本平台留言获得授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