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不是荒废、静止、闭塞的,乡村是活着的、有人情味的田园老家,是最美乡愁的归宿。”
这是微电影《云上五天》传递的理念,取材于华东最大梯田群——浙江丽水崇头镇云和梯田景区一家同名民宿的真实故事。千百年来,与这片梯田共生的众多古村落,以不同的方式讲述着同一条深耕、谋富、圆梦之路的由来与始末,有本土人,也有外来客,造就了代代沿袭的梯田农耕模式与生活习俗。
崇头镇的坑根村,坐落在海拔750米高的云和梯田核心地带,因出产过大量银矿石,人称“白银谷”。正因为采矿需要以及高海拔、交通不便等因素,这里的房子多从地面取材,以石头为基,用黄泥做墙,黑瓦盖顶,石阶铺路,沿山坡错落分布,日日有梯田为伴,时而有云雾造访,一年四时景致各异。
隐匿在高山里的宁静乡村,走过了分田到户、经营自主的开拓性阶段,也经历过务工潮、“弃田下山”的谋生路,一路走来,从公路到通讯,从梯田到村貌,从生态“造血”到金融“输血”,这里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与各项鼓励性政策一直在完善,白银谷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振兴之路:一度的空心村、抛荒地又“活”了起来,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生态直播间和湿地监测智控管理平台相继在建……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正焕发出全新光彩。

走出去、转回来的“云和师傅”
“乡亲们种粮食之余,多半是饲养几头猪和几只鸡,我总觉得,这里的气候、湿度和小乔木植被,特别适合培育食用菌,关键是政府鼓励我们利用山区独特资源尝试多种经营、广开致富门路,为什么不试一试?”1992年毕业于丽水中等职工卫校的张其虎,回到家乡坑根村卫生室工作。不安于现状的他,率先试水香菇袋料栽培技术,很快成为一技傍身的大能人。
然而,再好的技艺也敌不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条件限制,“行路难”成为食用菌量产受限的瓶颈。“鲜菇每次要挑到十多公里外的崇头镇叫卖,一年下来也就卖几千袋,量上不去,价格也就上不去!”张其虎告诉记者,他自己也想着外出“闯一闯”,赶上了各地都在扶持农业、鼓励多种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好时候,这让身怀一技之长的他渴望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先行探路“异地发展”与“下山脱贫”。
自1994年起,张其虎长期在贵州省铜仁市开发生产食用菌,累计带领21名云和籍乡亲异地开发,平均每年种植袋料香菇5万袋,带动异地农民生产袋料香菇10万袋。他还担任起食用菌生产技术辅导员的角色,成为当地人眼里的“云和师傅第一人”。
也正是在此时,农村年轻劳动力持续涌入沿海城市,各地陆续兴起了务工潮。山里的壮劳力在流失,坑根村也从260多人的常住人口减少至100多人。但这里的改革步伐依旧在行进:进入20世纪90年代,继续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确保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进入21世纪,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全体制保障。
1982年开始在全县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云和县,于1996年底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进展,成功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帽子。2003年,浙江省提出“八八战略”,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拉开历史大幕。2005年6月,云和县委县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切实加大旅游政策扶持、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落实保障措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指导原则。2010年4月,梅源梯田动工开发,同年更名为云和梯田,启动国家4A级景区创建,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全面建设梯田游客接待中心,实施下垟、梅竹、坑根3个梯田景区核心村的建设,古村居修缮、古道修复、古树保护等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措施一一落地,公路也通到了村口。
2011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的云和梯田,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批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2012年,云和梯田景区游客数量突破50万人次,门票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同比增长40%。也正是在这一年,崇头镇全境实现100%的行政村通硬化等级公路,崇头镇域内完成“户户通电”。
当一拨拨游客沿着崎岖公路到访坑根村,走出大山“淘金”的坑根人才发现,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山乡村舍,已经羽化成国家级4A风景区,美成了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2012年,嗅觉灵敏的张其虎等人,带着资金和技术,踏上了返乡之路,建起了休闲农庄,把创业热情播撒在了家门口,2022年仅民宿农家乐收入就超过了百万元。

接管牛圈、猪舍的“异乡人”
被梯田美景、“云端石寨”及潜藏其后的生态经济前景深深打动的,还有“异乡人”。
谷小杭,浙江丽水青田县人,2016年首次到访云和梯田时,就被眼前这番遗世独立的“梯田+石寨”景观深度吸引,白银谷成了她心目中的“桃花源”。有着10年丽江民宿经营经验的她,租下了坑根村几间闲置破旧的农舍,就地取材,因势利导,改造成12间风格朴素、舒适宜居的个性化民宿客房。
“为更好地营造出‘人在屋中,如在山中’的真实感,每间客房都设有独立露台,房内装有大面积的玻璃窗,软装设施一应俱全,最主要的,是凸显乡土元素,让每位到访的客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他们的田园梦。”谷小杭介绍说,她聘请当地村民打理菜地、养鸡养鸭养鱼,并钻研一日三餐,提供山里最朴素的原材料,包括定期向村民采购食材。
在她的感召和带领下,来自河南郑州的赵君,成为白银谷里“山野杂货铺”的女掌柜和老板娘,青梅酒、纯手工制作辣椒酱、古法黑糖等特色商品,都可以在这家杂货铺的货架上寻见;金华姑娘吕矫健辞掉了从事多年的化妆品检测工作,在这里办起了她的手工皂坊,让到访游客从中体验到手作的乐趣。云味餐厅、谷朵儿酒吧、意外咖啡馆、手工衣铺、书店等,有的改造自牛栏,有的源于猪舍,是创业客的营建成果,也是石寨村里的“新面孔”,将单纯的住宿模式升级成综合体验性消费。
“在山里做房子不容易,没有机器设备,村里要靠人工和骡子运输,但这里的阳光、空气、水和四季不同植被,都是生态环境里的宝藏。”谷小杭说,比起这里真正的主人,自己属于外来者,但幸运的是,来这里第七年了,与村民们已然成了亲人,不仅仅是因为合作,更多是因为情感,这是她做乡村民宿最骄傲的一件事。
外乡来的创业客,为这里的乡村经济催生出新业态,更折射出浙江省“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引领乡村蝶变的一系列成果。生态资源+石寨景观+梯田文化,令坑根村的乡村旅游业获得了加速度发展,更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开启新一轮“小县大城”战略的云和县,正探索以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数据显示,云和梯田景区内,目前有170多幢空闲农房实现了“二次利用”,5000余亩梯田得以修复,土地抛荒率从2016年的45%下降到目前的5%。

生态“造血”、金融“输血”两不误
“大山里,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梯田。”云和梯田景区现已正式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如何更好地“守护绿水青山,端好生态饭碗”?崇头镇党委书记刘锋告诉记者,除继续维护和巩固好生态建设成果,数字化手段的引入,能够为这里的生态建设提供强大助力,诸如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云上智控”系统,具备火灾预警、植被保护、生物种群监测等智控管理功能,可有效保护身为国家湿地公园的云和梯田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直播间的出现,则拓宽了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直接带动农民增收。
这些年来,依托美丽宜居示范村、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政策性护航手段,坑根村的村容村貌持续变美,村民也借着环境生态之美与美丽经济的实现路径,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小康之路。
近年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华夏银行与多地农商行相继推出专项“民宿贷”,服务乡村产业升级,打造文旅、金融共富链。除一线城市外,很多地方银行纷纷推出特色“民宿贷”业务,成为银行业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三农”的重要手段,更是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唤醒”农村“沉睡”资源的创新举措。
据云和农商银行介绍,秉承因村施策原则,为助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发挥普惠金融对文旅产业的支持作用,截至2023年11月底,云和农商银行对全县经济薄弱村发放贷款1587万元,累计支持20余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身为国家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省级农家乐集聚村的坑根村,连续多年持续获得云和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在原有小额信贷的基础上,云和农商银行根据农家乐民宿的星级标准和投资规模,通过政策性融资担保等方式,设立“农家乐民宿成长贷”,有效解决了民宿经营者的资金难题。目前,共发放“民宿贷”102笔、4983万元。2023年中秋、国庆黄金周期间,仅10月2日,云和梯田景区当日营收破200万元,创下历史新高,坑根村全村农家乐民宿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5万元。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