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作战篇”:千古智慧的璀璨华章与实战启示

孙子兵法“作战篇”:千古智慧的璀璨华章与实战启示

《孙子兵法·作战篇》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解读:孙武开篇指明,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需要准备众多的战车、充足的兵力以及大量的粮草。这其中产生的各种耗费,包括内部管理、外交应酬、物资修缮等,每日开支巨大。此句着重强调了战争筹备阶段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额需求。

案例: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战,大规模集结兵力、打造兵器、运输粮草,耗费了海量的资源,但准备充分,最终实现统一大业。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解读:作战若能迅速取胜自然理想,倘若战争拖延过久,士兵会变得疲惫,士气受挫。攻打城池时,若久攻不下则力量耗尽。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陷入困境。

案例:霍去病北击匈奴,采用长途奔袭、快速作战的策略,多次取得胜利,避免了长期作战带来的损耗。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解读:当军队因久战而疲惫不堪、国力空虚时,其他诸侯就会趁机进攻,即便有智谋超群的将领,也难以妥善应对后续的危机。

案例:

1. 正面案例:战国时期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元气大伤,秦国趁机进攻,赵国陷入危局。但李牧后来抵御匈奴,采取速战策略,避免了赵国进一步陷入困境。

2. 正面案例:三国时期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久战曹操不下,实力大损,被曹操抓住机会一举击败。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解读:人们常听说打仗宁可指挥笨拙但求速胜,没见过为求巧妙而使战争长期拖延的。从来没有战争持续时间长还能对国家有利的情况。所以,如果不能充分了解战争的危害,也就不能完全明白战争的益处。此乃强调速战速决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全面看待战争的利弊。

案例:

1. 正面案例:朱元璋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果断出击,速战速决,建立了明朝的根基。

2. 正面案例:周武王伐纣,抓住时机,一战而定,开创了周朝。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解读:善于用兵的人,不会多次征兵,粮食也不会多次运输。从国内获取武器装备,从敌人那里夺取粮草,这样军队的给养就能充足。

案例:

1. 正面案例: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烧毁袁绍的粮草,同时从袁绍营地获取大量物资,补充了自己的军粮。

2. 正面案例:戚继光抗击倭寇,善于以战养战,从敌人处获取补给,保障了军队的供应。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解读:国家之所以因战争而贫困,是因为长途运输粮草,这会使百姓贫困。军队驻扎之地物价上涨,百姓财物耗尽,国家就会急于增加赋役。这样,兵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财富,会损失十分之七;国家的耗费,包括损坏的兵器、马匹、盔甲、弓箭、盾牌、大车等,也会损失十分之六。

案例:

1. 正面案例:诸葛亮北伐中原,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对蜀汉国力造成了巨大消耗。但他也试图通过屯田等方式缓解这一问题。

2. 正面案例: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长期的物资运输和人员征调,使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经济受到影响。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解读:明智的将领务必从敌方获取粮草,从敌人那里获取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获取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石。

案例:

1. 正面案例:李牧抗击匈奴时,多次击败匈奴并缴获大量物资,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2. 正面案例:岳飞抗金时,多次袭击金军粮草,获取补给,减轻了南宋的负担。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解读:激发士兵奋勇杀敌,靠的是愤怒;夺取敌人的财物,靠的是奖赏。在车战中,缴获敌方十辆以上战车,要奖赏先缴获的人,并更换敌方战车上的旗帜。将缴获的战车与我方战车混编使用,善待俘虏并将其收编,这就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强大。

案例:

项羽破釜沉舟,激发士兵的斗志,以少胜多,击败秦军。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解读:所以,用兵贵在速胜,而不宜持久。懂得用兵之道的将领,是民众生死的掌控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案例:

卫青北击匈奴,多次迅速取胜,保卫了汉朝边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