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面食为主要食物的陕西,有着一道家喻户晓人人皆食的一道美食,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几乎隔几天就会做上一次,要是几天吃不到还是挺想念那个味道的。它就是西北人经常吃的“麻食”,在南方人的眼里见它的外形好似猫的耳朵一样,所以又给它起了一个好听而又生动的名字“猫耳朵”。麻食,也写作“麻什”、关中农村叫“麻食子”或者“麻什子”。关于麻食的吃法,传说大约有2400多年的历史,史书最早记载是在元代,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载:“秃秃麻食,一作手撇面。以面作之。羊肉炒后,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醋香菜末。”又明朝人所辑著的《居家必用事类大全》里也说:“秃秃麻食,又名秃秃么思,如回族食品,用水和面,剂冷水浸,手搓成薄片,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水,任意食之。”据以上文献,说明在元明之际,麻食已经流行,而且是回族人的食品。麻食一词,可能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当时麻食做法,与今无异,而且可以煎炒或加菜调酸汤食用。

我从小喜爱吃麻食,麻食符合我对面食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我小时候唯一会帮母亲做的面食,母亲将面与水按照二比一搭配揉成面团,反复揣揉,直到光滑不粘手为止。面揉好以后用拧干的湿布盖在上面开始醒面,一般大约20分钟以上。在醒面的间隙再反复揉面,面揉的好,则麻食颗粒光滑、吃着劲道。然后用面擀成圆片切条,再切成小方块,用大拇指搓成一小卷。每次家里老人在搓这个的时候,专门用个高粱杆做的篦子,搓出来便是带棱角的,形如耳朵,故俗称“猫耳朵”。另外将肉类、豆腐、红白萝卜切丁配以黄豆、木耳、黄花、葱花等炒好备用。水沸将麻食下入锅内,掺以炒好之菜,煮熟即可食用。吃时调以香菜末、油泼辣子、酱、醋等,尤美味可口。

在面食丰富的陕西,聪明的先民们将麻食分为两种做法,一种叫“勤麻食”,一种又叫“懒麻食”。这里所说的勤和懒并非代表制作麻食的主人,而是两种制作手法不同,所谓勤麻食,便是要将麻食一个一个用手指次出来,懒麻食相对就是在做法上能简单些。无论做那种麻食它所和的面都要稍微要软些,勤麻食是将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约1cm厚的面饼,再用刀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排放整齐撒上一把面粉,用刀切成小丁块后用手将案板上的面丁轻轻揉搓后就可以次麻食了。懒麻食,是将面团擀薄,先切成条,再切成小方片,撒上玉米面粉或淀粉,用手揉搓即可。这种吃法由于方便快捷,节省人力,所以吃的次数更加频繁。在我的童年时期,每当母亲问:“晌午吃啥饭”,我和弟弟异口同声“懒麻食”,现在想起来仍历历在目,也记得吃懒麻时美滋滋的场景。

如今人们都忙了,更准确的说是“懒了”,有些人想吃麻食又不想搓,就整一锅“懒麻食”。这懒麻食别的做法都一样,不过是将面擀成面片后,折叠起来,用纵横交错的刀法切成小方块,撒上一点包谷面,用双手捧起来轻轻搓几下,整的变形了,抛进锅里,美其名曰“懒麻食”。还有一种“烩麻食”“炒麻食”,有些饭店还别出心裁地发明了“麻食菜”。总之这一特色北方小吃如今很火,大有跟着秦人走南闯北,漂洋过海的劲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味道飘得很远很远,“气味”深深扎根在了每个人的灵魂深处。远离家乡,孤身在外,一碗有着独特的家乡味的美食,也会让心灵变得宁静,灵魂变得安宁。小伙伴们,陕西美食“麻食子”,你吃过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