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地范围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现辖行政区域

  二、历史渊源

  怀集茶秆竹生产经营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据1993年修订的《怀集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坳仔一农民砍野生茶秆竹1捆,随木排运放至广州摆卖,一个英国商人见此竹色泽鲜黄,竹质坚韧,便买了几根带回英国,受到许多人赞赏。后来,该商人便托中国商人大量收购,供应英国市场”。从此,怀集茶秆竹打开了出口的大门。“怀集茶秆竹,自清道光年间畅销英国市场后,客商沿绥江而上收购,并建立竹庄专营收购和加工外销。道光二十年(1840年)港商陈伯如最早在坳仔墟的河南岗办均利兴竹庄,收购茶秆竹,雇工用湿沙擦洗、晒干,称沙白竹,用船运到广州再度加工、包装,经香港运销国外。继陈伯如之后,南海、佛山的商人接踵而至,先后在坳仔一带的绥江沿岸办竹庄,较大的有均安、平安、祺栈等。从此之后,茶秆竹逐步发展成为怀集县大宗的外贸出口商品。在美国市场,用怀集茶秆竹“制成的钓鱼杆每支市场售价最低100美元,高的200~300美元”。“大战结束后,经营迅速恢复,又开设有义安、永安、华安、哲生、广昌等多家竹庄收购茶秆竹外销”。

  怀集茶秆竹的优良特性及广泛用途引起不少植物学家的关注。据《怀集县志》记载:“民国14年(1925年),美国植物学家莫古里(McClure)慕名专程到坳仔大同村,住了10多天,对茶秆竹的生态环境、质地和出口情况进行了考察,回去后写成资料,并附有竹林和竹株照片,编入《世界竹子研究》一书。1974年莫古里的学生、国际地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地理学会副主席马登(Marden)遵照老师遗嘱,偕夫人远涉重洋来到怀集坳仔,又一次对茶秆竹进行考察。回去后,在《世界竹子研究》一书中作了详尽的介绍”。随后,国内外学者专家纷纷慕名前来考察怀集茶秆竹,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徐英宝教授于1964-1965年和1981-1982年先后到怀集县对怀集茶秆竹进行了专门考察。1994年10月16日,在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傅懋毅的带领下,“参加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举办的国际竹子栽培加工利用培训班学习的亚洲、欧洲、澳洲的12个国家的17名学员,到怀集县坳仔镇、大坑山镇对茶秆竹栽培、加工情况进行为期两天的考察”。

  茶秆竹原产地和中心产区在怀集县,在民间普遍称之为怀集茶秆竹,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亦普遍以怀集茶秆竹的产品名称向国外出口,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前来怀集考察竹子也都是怀集茶秆竹。1974年马登教授前来考察怀集茶秆竹后发表论文记载:“中国广东省怀集县的茶秆竹质量最好”。可见,怀集茶秆竹作为经济价值较高的具有明显地域性的特色产品,早已为人们所认知,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2010年怀集茶秆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通过政府扶持、标准引导、品牌推动、项目带动多措并举,使茶秆竹摇身一变成为当地的“摇钱树”,带动农民致富,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茶秆竹年产值由2.3亿元上升到8.73亿元,增长了280%,带动种植户35900多人,在中心产区,种植户年均经济收入达6万元。竹业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怀集县的生态环境,以坳仔镇为中心,以绥江为主线,向怀城、幸福街道、甘洒、永固、诗洞等镇辐射,形成一个区位重要、作用明显的重要生态区域,是怀集县东南部主要的生态屏障,在建设广东省北江林业生态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集中连片的竹林在坳仔沿绥江逆流而上,轻波荡漾,蔓山茶秆竹随风摇曳,犹如在竹海中漫游;在坳仔、怀城等茶秆竹中心产区,山上竹海茫茫,山下小溪流水潺潺,满目翠绿,红墙绿瓦的农家小楼镶嵌其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同一副绚丽多彩的画卷就呈现在眼前,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竹秆通直、节平、壁厚、光滑、不开裂。

  2.理化指标:纤维含量≥43%,维管束长≥750μm、宽≥480μm,导管分子直径≥115μm。

  四、获得荣誉

  2010年9月3日,怀集茶秆竹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20年6月8日,怀集茶秆竹列入广东省第三届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库。

  五、申报时间

  2007年9月20日

  六、批准公告时间

  2010年9月3日

  七、批准公告

  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承德国光苹果等产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0年第96号)

  八、附茶秆竹相关图片

1331675095.jpg1809986518.jpg881299001.jpg1072209222.jpg15817331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