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一男子驾驶1.95米高的奔驰越野车,倒车时撞上限高2米的小区车库限高杆,新车严重损毁。男子索赔物业无果,遂将物业公司告上法庭。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王某一直梦想拥有一辆豪华SUV,经过多方比较和深思熟虑,他最终选择了一款高端品牌的大型SUV,售价高达100多万元。


然而当王某驾车驶入自己居住的高档小区时,一切如常,他熟练地将车开向自己的固定车位,就在他即将驶入车位的那一刻,一声刺耳的刮擦声猛然响起,伴随着车顶传来的剧烈震动,王某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怎么回事?"王某慌忙停车,从驾驶座上跳了下来,当他绕到车后查看情况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呆若木鸡。


只见他心爱的新车顶部出现了一道长长的划痕,车漆严重受损,甚至有些地方已经露出了金属底色,抬头望去,罪魁祸首赫然是车位上方的限高横杆。


王某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喃喃自语道:"怎么可能?我的车明明没有超高啊!"


他仔细打量了一下车位旁的限高标识牌,上面清晰地标注着"限高2米",王某回想起购车时销售人员特意强调过这辆SUV的车身高度为1.95米,按理说应该能安全通过才对。


心急如焚的王某立即拨通了物业公司的电话,很快一名姓李的物业经理赶到了现场。


"李经理,你看看这是怎么回事?"王某指着受损的车顶,语气中充满了愤怒和不解,"你们的限高标识明明写着2米,为什么我的车还会被刮到?"


李经理皱着眉头查看了一下现场情况,然后不太确定地说:"王先生,可能是您的车辆本身就比较高吧,再说了,您在进入车位时应该更加小心才是。"


王某听到这番推诿的话,顿时火冒三丈:"什么叫我应该小心?我的车高度只有1.95米,你们的标识写的是2米,这难道不是你们的责任吗?"


双方你来我往,争执不下,最终李经理以需要向上级汇报为由,暂时离开了现场,留下王某独自面对受损的爱车,心中的怒火和无奈交织在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某多次与物业公司交涉,要求他们承担车辆维修费用,但每次得到的都是敷衍和推脱,物业公司始终坚持认为,限高设施的存在是明显的,作为车主,王某应该对自己的车辆情况更加了解,在停车时理应格外小心。


眼看着新车遭受如此严重的损伤,王某心痛不已,他要求物业方面对车辆的损失进行赔偿,但物业公司却拒绝了这一要求。


无奈之下,王某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一纠纷,他聘请了律师,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物业公司赔偿车辆修理费用共计15万元。


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法院组织双方进行了多次调解,在这个过程中,法官详细了解了事发经过,并对现场进行了实地勘察。


通过勘察,法官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虽然限高标识显示为2米,但实际测量后发现,限高杆的实际高度略低于2米。


同时,法官也注意到,王某作为车主,在进入陌生环境时确实应该更加谨慎,尤其是驾驶大型SUV这类较高的车辆,更应该对周围环境保持高度警惕。


在充分听取双方意见,并结合现场勘察结果后,法官提出了调解方案:物业公司承担主要责任,赔偿王某车辆的修理费用;同时,考虑到王某在驾驶时也存在一定疏忽,建议适当减少赔偿金额。


经过几轮协商,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物业公司同意赔偿王某车辆维修费用,具体金额虽然没有对外公布,但据了解应该在10万元左右,王某对这个结果表示接受,并撤回了诉讼。


案件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法官认为这起纠纷反映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法官特别向相关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


对于物业公司来说,这次事件无疑是一个警钟。它提醒物业公司必须更加重视停车场的管理工作,不能只是简单地设置一些标识就万事大吉,需要定期检查、及时维护,确保各项设施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在面对业主的投诉和质疑时,也应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寻找问题的根源,而不是一味地推卸责任。


对于车主而言,这个案例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享受驾车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惕,特别是在进入陌生环境时,不要过分依赖各种标识和提示,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同时,当遇到纠纷时,也要学会理性处理,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起停车纠纷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具体的法律问题,更反映出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诸多挑战。


我们期待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


信息来源: 紫牛新闻1.95米高的车,2米的限高,怎么就剐蹭上了呢2024-01-11 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