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每天,当我端起饭碗看着白花花的大米饭,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里的百姓打谷子的场景。打谷子,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或许也成为了脑海里的一抹记忆,对年轻人而言或许鲜为少见。春秋时期范蠡曰:“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如今的人们虽不再为一日三餐而愁无米下锅,但居安思危,珍惜粮食,确保粮食安全,尊重农民的劳动生产,要大力倡导成为全社会的风尚。

思绪又回到了那个地方……

那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静谧、干净、空灵,群山碧绿,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生命与自然高度契合,万物皆是本真的模样。

那里有着诗意的名字——雪林。

雪林,是一个村名,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雪林佤族乡。在我没有到过这个地方时,仅从字面上去想象这个地方的样子,总是会想到茫茫林海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以及大地上的皑皑积雪。那是北方冬天的景致。可这里却是在中国南方与缅甸接壤的一个边境山村,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怎么会取了一个“北方”的名字?

后来听到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群居住在青藏高原的羌人为逃避战乱,跨越千山,渡过江河不断迁徙到了这里,这里四季葱绿,气候宜人。尽管这里山水如画,但羌人还是故土难离,也许是为了抚慰羌人的思乡之情,天空突然飘起了鹅毛大雪,雪把苍翠的森林覆盖,我想,是不是羌人就把这里取名为“雪林”,其实,这只是我的遐想。在这里,每个居住过的各民族先辈,都对这片土地赋予了深沉情感,就像佤语“岛浪”意为江河的源头,傣语“雪林”,说是蜂猴多的地方。

10月,北方已开始进入寒冷的冬天。而在“雪林”这边陲之地,正是秋高气爽,季节用她的笔墨把稻谷涂抹成了金色,描绘了一幅秋天收获的画卷。

踏入这片深秋的土地,空气中到处飘散着草木和稻谷淡淡的清香味,山顶处是一片树林,往下是一片小米荞地,再往下到山脚腹地才是种植了水稻的梯田。这样的种植方式,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适应这里的自然气候形成的。这里海拔均在1200米以上,最高海拔有2200多米,年平均温度只有17℃,属冷凉山区,农作物生长较慢。

颗粒饱满的稻穗垂下了头,随着清冷的轻风摇曳在田间,似乎在叙说着从一棵禾苗到一粒稻谷成长的故事。这里山高坡陡、生产条件较差,当地人种植的水稻还是以“老品种”为主,也有种杂交稻的,但由于气候原因,产量和“老品种”差不多,都不高。而“老品种”的饭要更好吃一些,所以种“老品种”的占了好大一部分。犁田、耙田、育秧苗、栽秧、施肥、管理……待稻谷成熟,挑一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把成熟的稻谷收回家。

说到“好日子”,当地人一直保留着这样的风俗,要看老黄历挑一天和自己家里人属相大吉大利的日子来办大事情,比如起房盖屋、婚丧嫁取。打谷子是一件大事,这是一年的生计,也一样要挑个日子,或者挑一个黄道吉日,去田里割一把谷子放到田里,心怀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嘴里念念有词,表示把这新鲜稻谷敬奉给这里的土地山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做了这个仪式后,往后他家打谷子就不用捡日子了。

进入打谷子的日子,寨子里的老百姓就会根据自家稻谷生长情况,计划着哪一天打谷,三亲六戚、左邻右舍、邻里邻村的,邀约着相互帮忙。今天我帮你家打,明天你来帮着我家打。

由于这里的田地多为梯田,当地群众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打谷子方式。在田间铺上蔑笆,女人把割好的稻谷撸到篾笆中央,男人手提一根有弯把的木棍,用力挥打在稻谷杆上,把谷子从秸秆上敲打下来。

有条件的就用打谷机进行打谷子,减轻劳动强度。

一个妇女来回从不远处田里把割下扎成捆的稻棵背到打谷机旁,脸上全是汗水和笑容,大捆的稻谷扑在她的肩背上,不知道那份重量经年累月后是否会压弯她的腰。

打谷子时,一群人中作了不同的分工,有割稻棵的、有搬运稻棵的、有敲打稻棵的、有操作打谷脱粒机的、有捆扎稻草的等等。

打谷子的那天,中午饭一般就在山里田边煮一锅锣锅饭,就着带来的咸菜、干巴、腊肉等解决。晚上收工回家,主人家倾其所有,鸡鸭鱼肉,散发着粮食香味的自烤酒,犒劳忙碌辛苦了一天的打谷人。

把一家人田里的稻子收割完从秸秆脱粒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扇除瘪壳。

扇除瘪谷,一种方式就是借助风力。两个人举起装满刚打下来的谷子的竹箩,站在篾笆中央迎着风向缓缓将谷子从竹箩里倒出来,另一人拿着簸箕顺着风对着落下的谷粒均匀用力上下扇动,瘪壳顺着风被吹到了前边落下,饱满的谷粒在身边落下,自然就分成了两堆。

也有用簸箕的。当俩个人把簸箕高高举起,不停抖动把谷子顺着风倒出时,就好像在跳着一曲丰收的舞蹈。

两个年轻妇女站在高高的田埂边用簸箕把瘪谷簸除。

两个中年妇女站在地里用簸箕把瘪谷簸除。

饱满的谷粒分装成一袋袋,每袋约70斤左右。

打完谷子后,几个人把铺在田里的竹篾笆卷起来,准备扛回家去。

下山时,每个人都背一袋谷子。一袋一袋谷子就这样从山上背下山,变成我们碗里的大米饭。

一个老人佝偻着身躯,用簸箕在收捡着散落在地的谷子。一个看上去略显单薄的女子,背着一袋谷子下山。

成捆成捆的稻草也背到山下,与成袋成袋的谷子,一同用拖拉机运回家。

稻草成为了牛的口粮。

收拾好打谷子的工具,把散落在地里的碎秸秆拢成几堆,临走时点燃火,再捂上一层碎秸秆进行焚烧,化为灰烬融入这片土地,准备来年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回望解决吃饭温饱的来时路,不能忘了食不果腹的不堪往事。粒粒皆辛苦,正是这些淳朴的老百姓,构建了天下粮仓,牢牢把饭碗端在了我们自己的手里。有粮为安,当珍惜粮食!

彩云之南 202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