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与王士祯合像考
文 / 朱万章
主持人语:[史学]朱万章从目前所见清初文人王渔洋、朱彝尊唯一的合像,由罗聘受诗人董元度所请绘制的《王渔洋朱彝尊合像图》轴出发,整理此合像的生成与传播,揭示以乾隆时期诗人董元度为中心的清代中期书画、诗文鉴赏和品评圈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好。隋晓霖依据画面内容,分别从御制回部果诗、画卷跋文、钱维城其人等方面阐述了钱维城绘制的《回部四果》图卷的风格与寓意。唐然围绕孙宗慰的“蒙藏题材国画人物”组画,讨论孙宗慰对于西部少数民族的艺术观照与表现,分析其独特的创作理路及图式特征,揭表艺术家的艺术视野以及艺术个性。(徐翎)
内容提要:朱彝尊和王士祯在清代文坛有“南朱北王”之称。两人各自的画像并不鲜见,而其合像却极为罕睹,罗聘的《王渔洋朱彝尊合像图》轴是目前所见两人唯一的合像。此合像的生成与传播,显示以乾隆时期诗人董元度为中心的清代中期书画、诗文鉴赏和品评圈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好。“南朱北王”的合像,不仅代表了清代中期写意人物画的艺术水准,更为坛坫双杰的朱王并美提供了图像依据。诗与画的相互参证与揄扬,在合像中得到印证。
关键词:朱彝尊 王士祯 罗聘 合像 传播 诗画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松风老人、金风亭长等,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是清初有名的文学家、学者和藏书家,著有《经义考》《曝书亭集》和《曝书亭序跋》等。王士祯(1634—1711),一作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渔洋山人,山东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为清初有名的诗人,著有《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渔洋书跋》和《池北偶谈》等。两人均为清初有名的诗人和藏书家,且有交游,在清代文坛有“南朱北王”之称。现有资料表明,至少在清顺治十五年,王士祯在京师见到朱彝尊的岭外诗,甚为叹赏。这是两人有过交集的最早记载。〔1〕这一年朱彝尊30岁,王士祯25岁。自此之后,两人断断续续保持了半个世纪的交游。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春天,朱彝尊送李上舍之济南谒王士祯,这是两人交游的最晚记录。〔2〕时年,朱彝尊80岁,王士祯75岁。两人均克享遐龄,且为人推崇,故关于两人各自的画像并不鲜见,而两人的合像则极为罕睹,现大英博物馆藏罗聘绘制的《王渔洋朱彝尊合像图》轴是目前所见唯一的合像(图1)。

图1 [清] 罗聘 朱彝尊王士祯合像 纸本墨笔 167.5×56.6厘米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一、“南朱北王”与朱王合像
最早将朱彝尊与王士祯并论的是朱、王的晚辈赵执信(1662—1744)。他在其《谈龙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或问于余曰:‘阮翁其大家乎?’曰:‘然。’‘孰匹之?’余曰:‘其朱竹垞乎!王才美于朱,而学足以济之;朱学博于王,而才足以举之,是真敌国也。他人高自位置,强颜耳’”〔3〕,指出朱王匹敌,各擅胜场。比朱、王晚一个多世纪的诗人兼书法家孙星衍(1753—1818)在为王士祯所撰的《刑部尚书王公传》中提道:“(王士祯)为诗力追汉魏唐人风格,古文雅正,得体与朱检讨彝尊齐名,时称‘南朱北王’。”〔4〕这是较早提出的“南朱北王”之说。此后,诗人兼诗论名家叶燮(1627—1703)的弟子薛雪(1681—1770)也在《一瓢诗话》中说:“朱、王两公,南北名家,骚坛宗匠。”〔5〕而诗人兼收藏家梁章钜(1775—1849)更强调:“国朝诗以王渔洋、朱竹垞并称,自系公论,百余年来,未之有改也。”〔6〕其他如曹寅(1658—1712)、查慎行(1650—1727)及近人沈曾植(1850—1922)等也均并称朱、王两家。〔7〕有学者从身份转换、角色认同与诗坛地位等方面对“南朱北王”作了进一步确认:“王士禛和朱彝尊在进入翰林院之后,出入南书房,走近康熙皇帝身边,并且与康熙有着频繁的交往。身份和命运的转变,不仅使他们在官场得以扬名,也加快了他们在文坛的声誉传播,提高了他们在文人之间的地位,这让他们很快名重京师。王士禛最终主盟康熙诗坛,而朱彝尊更是凭借才识与博学,以布衣的身份从文化边缘走到中心,成为文坛的重要人物,最终与王士禛双峰并峙,被当时人称作‘南朱北王’。”〔8〕可见“南朱北王”并列地位的确立,已然成为学术界的通识。
正是因为朱彝尊与王士祯齐名,一时瑜亮,故乾隆时期诗人董元度(1712—1787)邀请“扬州画派”画家罗聘绘制两人合像,以志景仰之意。董元度,字曲江,别号寄庐,山东平原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曾入翰林院,历任江西定远知县、山东东昌府教授等,擅诗文,著有《旧雨草堂集》。董氏在诗题中有言:“南朱北王为昭代诗人冠冕,余私淑有年,倩扬州罗君两峰摹集中小像合为一轴,悬诸素壁,以寓向往之意,并系以诗。”〔9〕便是表达其对“南朱北王”的崇敬与膜拜。罗聘笔下,为我们勾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在两棵参天的古松下,伫立着两人。画幅右侧一人身穿长衫,头戴斗笠,脚蹬黑色布鞋,脸面方形,略显清瘦,脸颊修长,虬髯飘逸,双手合拢置于胸前,右手翘起手指,做捻须状,身向右前侧。画幅左侧一人亦身穿长衫,头戴斗笠,脚蹬浅褐色布鞋,脸面圆润,略显微胖,留有微须,右手垂下,紧贴右侧,左手置于胸前,身往左侧望着另一人。
罗聘(1733—1799),字遯夫,号两峰、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等,江苏扬州人,“扬州画派”另一代表画家金农(1687—1763)弟子,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兼擅篆刻,著有《香叶草堂集》。该图有罗聘自题曰:“竹垞先生、渔洋山人合像,乾隆三十八年岁在癸巳四月二十日,曲江先生属扬州罗聘拜写,时在东昌府署拜石听松之轩。”钤朱文长方印“两峰”和朱文方印“写真不貌寻常人”。“乾隆三十八年”为1773年,时年罗聘41岁。罗聘题识中的“竹垞先生”为朱彝尊,“渔洋山人”为王士祯,“曲江先生”是董元度。此图是罗聘应董元度之邀为先贤朱彝尊、王士祯写合像。那合像中究竟哪一个是朱彝尊,哪一个是王士祯呢?
时人宋荦(1634—1713)为王士祯所撰墓志铭中所说:“公长身修髯。”〔10〕可知王士祯是一个身材较高且有长须之人。画面中,右侧一人为长须,身材修长,而左侧一人仅有短须,故右侧者可能为王士祯。此外,王士祯同时代的著名画家禹之鼎(1647—1716)应王士祯之邀专门为其画过多件肖像画,如《王士祯放鹇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柴门倚杖图》(山东博物馆藏)和《幽篁坐啸图》(山东博物馆藏)等,画中的王士祯均为长髯,足有尺许,且面部的轮廓也与合像中右侧一人相近,由此推断,《王渔洋朱彝尊合像图》轴中右侧一人为王士祯了。罗聘另有一件临摹自清初画家戴苍(?—1676)的《烟雨归耕图》(山东博物馆藏)〔11〕,像主为朱彝尊,画中朱氏亦为短须,与《王渔洋朱彝尊合像图》轴中的朱彝尊相类。此外,在晚清词人兼画家叶衍兰(1823—1897)的《清代学者像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朱彝尊头戴斗笠,为短须,而王士祯也头戴斗笠,美髯飘逸,与合像中两人的形象相近,也可进一步佐证合像中两人的形象。(图2—图7)

图2 [清] 禹之鼎 王士祯放鹇图 纸本设色 26.1×110.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图3 [清] 禹之鼎 柴门倚杖图(局部) 绢本设色 35.8×100厘米 山东博物馆藏

图4 [清] 禹之鼎 幽篁坐啸图(局部) 绢本设色 36×77厘米 山东博物馆藏

图5 [清] 罗聘 烟雨归耕图 纸本设色 138×53厘米 山东博物馆藏

图6 [清] 叶衍兰 清代学者象传·王士祯 纸本设色 29.9×1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7 [清] 叶衍兰 清代学者象传·朱彝尊 纸本设色 29.9×1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王渔洋朱彝尊合像图》轴为罗聘写意肖像画的典范之作。画中,作者不仅刻画了两位文坛祭酒生动活泼的形象,更着意描绘两人身处的环境:两棵古松,藤蔓环绕,树后山石嶙峋,石上有浓墨点苔,草木葱郁。两人前侧为溪流潺潺,岸边点缀翠竹及小草。此画既是一幅典型的写意肖像画,亦可称得上是一幅写意山水画。此图水墨写意,作者以墨的浓淡干湿勾勒人物及衬景,以松石与林泉烘托两位坛坫泰斗的文人情趣。此类肖像画,是对清代早期以来所兴起的宴赏娱乐性肖像画的一脉相承,也是带有行乐图性质的肖像画代表。罗聘曾画过袁枚像〔12〕、金农像〔13〕、丁敬像及邓石如像等多件名人肖像,现存于世的肖像画就有二十余件〔14〕,而将两人合绘于一图的肖像画,则有以杜甫、韩愈两位唐代诗人为主题的《杜韩二公合像》挂轴〔15〕和以朱彝尊、毛奇龄为主题的《朱彝尊毛奇龄像》(天津博物馆藏)。《朱彝尊毛奇龄像》是对朱彝尊友人郑元庆(1660—?)所发轫的原画的摹写〔16〕,而《王渔洋朱彝尊合像图》是对朱、王诗文集中小像的临摹,因陈**因与传移模写,且依据的母本不同,故人物的造型也有所不同,但其人物的基本特征则是相同的,如在两幅合像中,朱彝尊都是身材略矮小,且留短须。
二、《王渔洋朱竹垞合像图》题咏考
尤为特别的是,在《王渔洋朱彝尊合像图》轴画心之外,尚有多家名人题跋,使其画在艺术价值之外,更兼具文献与历史价值。题跋共有十三则,其中十一则为时人所题,另有两则为近代藏家所题。此画是应董元度之约所绘,时人题跋也都是应董氏之请所写。除董氏自己外,另有薛宁廷一人题了两则,故时人题跋者(含董元度)实际为十人,他们分别是胡德琳、邓汝功、施养浩、董元度、韩汤衡、耿锡观、薛宁廷、盛百二、杨士林和朱栋。
胡德琳题跋曰:“骚坛南北拟谁论,历下娄东有替人。宗派无妨流别异,文章要在性灵真。使从陇蜀诗尤健,游到闽瓯句每新。图画典型今不远,老成松柏是前身。桂林胡德琳题。”钤朱文方印:“书巢”。胡德琳,字碧腴,一字书巢,广西临桂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历官什邡、历城知县、简州知州和济南、东昌知府等,好诗文,著有《碧腴斋诗》《东阁闲吟》《书巢尺牍》《西山杂咏》和《燕贻堂诗文集》等。
邓汝功题跋曰:“宗测绘行幛,野王画古贤。郑虔图七子,踏雪蓝田关。昔人去已远,胜事空当年。风骚盛今代,王朱并登坛。南北双景星,灼灼悬中天。大音来木末,古意须眉间。仿佛结茅屋,垂钓鸳湖边(王柬朱诗:鸳湖若买三间屋,得使从君下钓丝)。吟魂追坡老,笠屐千秋传。谁契无声旨,对此心茫然。寄庐老夫子属题,受业邓汝功。”钤朱文长方印“别字退谷”和白文联珠印“汝功”。邓汝功,字谦持,山东聊城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工诗,著有《密娱斋诗稿》,与董元度多有诗文唱酬,除此题画诗外,尚有《苦热呈董寄庐先生》《题寄庐先生秋林著书图》和《题寄庐先生说梦图》等是专为董元度所写。
施养浩题跋曰:“依然缓步赴吟坛,二老风流尚未阑。戴笠自余高士韵,考槃常忆硕人宽。问谁贾勇堪离立,倘遇论文属大观。自昔齐名交有道,相逢饭颗一盘桓。彩笔联翩传旧雨,瓣香亲切奉名贤。遗编阿堵神犹在,合璧装池态倍妍。此日雁行欣得伴,异时月旦果谁先。清风披拂林泉路,唤起营邱水墨仙。曲江先生属题即请教政,时在癸巳夏五望日,钱湖施养浩。”钤白文方印“养浩之印”。施养浩,字静波,号苔柯、西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官荣经知县,工诗,擅书画,画工人物,著有《出塞入塞诗》。“癸巳”为乾隆三十八年。
董元度题跋曰:“蚕尾老尚书,金风旧亭长(二句见宋商邱《绵津集》)。南北大雅宗,熙朝两竞爽。鼎立者伊谁,毋乃泚生颡。爱好与贪多,亦妬亦真赏。妙悟性本超,博综识益广。意气笼千人,光芒腾万丈。不惜度金针,风流恣宏奖。家家画团扇,真色不容仿。小子生也晚,望古心怏怏。空际发奇韾,云中振逸响。披函如见之,膜拜奉几杖。天风引棹回,彼岸隔苍漭。乃知无金丹,换骨终难强。妙手得罗君,浣笔图遗像。松柏胸青萝,几席烟霞盎。珍重一瓣香,常作高山仰。平原后学董元度敬题。”钤朱文长方印“寄庐”、白文方印“董曲江”和朱文方印“隐”。此诗刊于董元度《旧雨草堂诗》中,其中“烟霞盎”在诗集中作“烟霞养”。〔17〕
韩汤衡题跋曰:“闻诗过庭训,一代景王朱。安得添毫手,争传戴笠图。锦秋吟海右,烟雨钓南湖。春梦婆能话,先生道不孤。题奉曲江老先生法鉴,古顼韩汤衡。”钤白文长方印“师汤世家”和白文方印“韩汤衡”和朱文方印“聘之”。韩汤衡,字聘之,河北高阳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授兵部主事,历任隰州知州、汾州知府、桂阳知州和澧州知州等,工诗。
耿锡观题跋曰:“国初以来盛文章,谁登坛坫朱与王。尊为大家两匹敌,谭龙定论非荒唐。新城宗旨崇正始,狂澜独障无披猖。同时秀水真作者,拨戟巨刃摩天扬。齐盟狎主云龙翔,风雅卓为群伦倡。譬犹五岳环四方,东岱西华遥相望。其余环列亭云耳,纵称劲敌难与京。问气所钟有独擅,要为盛世鸣锵锵。门户喋喋争南北,强从地理分纪疆。乃于屋隙窥日月,眼睛如豆无余光。曲江先生雅好事,写作一㡠如同堂。君不见,平吴之例如可准,金铸自合归子昂。摩诘写图亦偶尔,孟公犹难擅其场。空斋仆仆琴贾岛,嗜痂之癖诚堪伤。西江宗派限僻壤,不知苏陆徒尊黄。先生特为后来者,传灯一瓣拈心香。寄庐风雨共朝夕,寒泉秋菊形神忘。我欲买丝更绣平原像,功臣毛郑联相尝。陶山后学耿锡观。”钤白文随形印“彤寄”和白文方印“韬夫”“伯孚”。
薛宁廷题跋曰:“南宗秀水北新城,并世坡仙戴笠行。谁见两公装一轴,平原诗史董先生。先生振笔扫榛芜,官职声名入手俱。简讨瓣香难割爱,风神浑是古夫于。癸巳秋敬题奉曲江老前辈教定,洛南后学薛宁廷。”钤朱文长方印“止乎礼义”和朱文方印“补山”。
薛宁廷再题曰:“郎署侍从陟,布衣大科掇。仝时际会奇,一代诗名聒。秋谷有微词,无乃启攘夺。狎盟坛坫间,坐席何曾割。谪仙雅好事,开?两公活。貌出接引心,谁佛谁菩萨。左司又得替,私淑慰饥渴。更请写益都,滑甘济辛辣。曲江先生命题兹图,已书截句二首,意殊未惬,今日大风,欲行复止,因又作此而书之于上方,所谓着秽佛头者耶!癸巳九月十一,洛南薛宁廷再识。”钤白文方印“薛宁廷印”。薛宁廷,字补山,陕西洛南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工诗,著有《洛间山人诗钞》。
盛百二题跋曰:“秋谷谈龙品藻长,诗家南北数朱王。广川好事元无匹,写奉清斋一瓣香。孟郊异代犹传像(宋末武康令为东野立祠绘像),贾岛当年亦铸金。未若兹图成合璧,又添佳话在词林。癸巳孟夏为曲江老先生题,秀水盛百二。”钤白文方印“盛百二印”和朱文方印“柚堂”。盛百二,字秦川,一字相舒,号柚堂,浙江秀水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官山东淄川知县,好诗文,富藏典籍,著有《柚堂文存》《问水漫录》和《皆山阁诗集》等。
杨士林题跋曰:“秀水新城两诗叟,风雅之宗松柏寿。江东生华今罕有,写为旧雨草堂之尚友。癸巳秋七月,长洲杨士林题。”钤朱白文相间印“杨氏十郎”和“小字阿长”。杨士林题,字大椿,号梅岩,江苏长洲(今苏州)人,诸生,工诗,擅画兰竹,著有《寒香斋诗稿》。
朱栋题跋曰:“接迹风骚谁轶伦,新城秀水两诗人。若非太史风流甚,那识庐山面目真。吟余历下烟横碧,歌罢鸳湖水蔚蓝。供奉不须邀夜月,飞觞对影始成三。寄庐太史命题,后学朱栋。”钤朱文长方印“风雅”、白文方印“栋印”、“月樵”和朱文方印“杏村”。
此外,董元度的好友、金石学家及诗人翁方纲(1733—1818)也有诗咏及此合像,见《题董寄庐旧雨草堂诗集》:“峨嵋天半属何人,名士轩头碧涨新。君向金风亭长说,故应披豁对吾真(君合写渔洋、竹垞小像为轴)。”〔18〕此诗虽未题跋于此合像中,但其诗注中却提及此像。
题跋画像的诸家,与像主并非同时代人。他们都是应董元度之邀所题,围绕的主题一是以董元度为中心形成一个鉴赏与品评圈,一是以“南朱北王”为主题,对前贤文坛盟主的追忆与赞誉。前者如施养浩的“彩笔联翩传旧雨,瓣香亲切奉名贤。遗编阿堵神犹在,合璧装池态倍妍”,韩汤衡的“春梦婆能话,先生道不孤”,耿锡观的“曲江先生雅好事,写作一㡠如同堂”“先生特为后来者,传灯一瓣拈心香”,薛宁廷的“谁见两公装一轴,平原诗史董先生”,盛百二的“未若兹图成合璧,又添佳话在词林”,朱栋的“若非太史风流甚,那识庐山面目真”和翁方纲的“君向金风亭长说,故应披豁对吾真”等;后者如胡德琳的“骚坛南北拟谁论,历下娄东有替人”、邓汝功的“风骚盛今代,王朱并登坛。南北双景星,灼灼悬中天”、施养浩的“依然缓步赴吟坛,二老风流尚未阑”、韩汤衡的“闻诗过庭训,一代景王朱”、耿锡观的“国初以来盛文章,谁登坛坫朱与王”、薛宁廷的“南宗秀水北新城,并世坡仙戴笠行”、盛百二的“秋谷谈龙品藻长,诗家南北数朱王”、杨士林的“秀水新城两诗叟,风雅之宗松柏寿”和朱栋的“接迹风骚谁轶伦,新城秀水两诗人”等。这与清代常见的应画像主人之邀所作题咏的情况有所不同,如以王士祯为例,清代包括禹之鼎、戴苍等人在内的当代画家画过多件王士祯像,现存的作品除前述诸作外,尚有禹之鼎的《雪溪图》(青岛市博物馆藏)、《蚕尾山图》(故宫博物院藏)、《王士禛小像》(辽宁省博物馆藏)和《夫于亭图》(香港至乐楼藏)等,这些画像题咏者多为王士祯师友或弟子。他们竭尽赞誉之词,对王士祯的诗词文赋、品行学养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正如美术史学者毛文芳所说:“画家们接力赛似地挖空心思,让人生不同阶段的渔洋粉墨登场,而同调与门生则在画幅空间里,墨笔组成一个庞大的对话群体,以超出图本篇幅的众多题跋,前仆后继、齐声揄扬诗学盟主王士禛的声誉。”〔19〕这种图成行乐的众多时人题跋成为清代文人圈的一种重要社交模式,而诸家应董元度之邀所作的题咏,则是针对董元度倡导绘制的合像而展开,既歌咏与缅怀朱、王之业绩,又对董元度遥接一瓣香的风雅大为赞赏,并由此形成一个对话体系,反映出其时“南朱北王”在文坛的接受程度与传播状态。学者严迪昌在《清诗史》中谈道:“‘南朱北王’并视为‘宗匠’的舆论,在康、雍两朝,直至乾隆前期大抵已成诗界的共识。”〔20〕以上诸家题跋,正印证了这一论点。
作为朱、王合像的策划者,董元度自己也有题跋歌咏。他首先阐述了朱、王并举的崇高地位:“南北大雅宗,熙朝两竞爽”;其次表达了对朱、王的敬仰:“披函如见之,膜拜奉几杖”“珍重一瓣香,常作高山仰”;最后则是对罗聘画艺的肯定:“妙手得罗君,浣笔图遗像。”在题跋诸家中,董元度题咏是唯一涉及画像作者的。董元度和罗聘有交游,他还有一首诗是专门谈及罗聘的绘画,其诗为《题罗两峰鬼趣图》:“惟鬼可憎偏画鬼,谁穷狱相吴道子。近时独数罗江东,腕下阴风生满。骷髅白骨多于人,扰扰深宵日中市。静眼瞰鬼鬼不知(罗目能见鬼),曹伎俩原如此。”〔21〕罗聘以画《鬼趣图》扬名画界,现仍有《鬼趣图》卷(中国美术馆藏)、《鬼趣图》轴(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和《鬼趣图》卷(香港艺术馆藏)等多件作品传世。故罗聘所作的《王渔洋朱彝尊合像图》轴以及董元度所歌咏的罗聘《鬼趣图》等代表作,都可看出董元度对罗聘画艺的认同。
三、《王渔洋朱竹垞合像图》鉴藏流传
在《王渔洋朱彝尊合像图》轴诗堂和裱边下端,另有近代文人曾克耑和马积祚的题跋。
曾克耑(1900—1975),字履川,号颂橘,福建闽侯人,诗人和书法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著有《颂橘庐丛稿》《颂橘庐诗存》《颂橘庐文存》和《梅宛陵诗评注》等。其在诗堂题跋曰:“王渔洋朱竹垞合像,金匮室主人属,戊戌六月克耑作于香海。”钤朱文长方印“岷云堂”、白文方印“曾克耑”和朱文方印“涵贞楼”。“戊戌”为1958年。“金匮室主人”为陈仁涛(1906—1968),字长庚,浙江镇海人,民国时期在上海经营实业,1946年移居香港,富藏钱币、金石书画,编著有《金匮论古初集》《金匮论画》《金匮藏画集》《中国画坛的南宗三祖》和《金匮藏画评释》等,所藏钱币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购藏。很显然,这是曾克耑应陈仁涛之邀为其藏品题跋。此合像著录于陈仁涛的《金匮藏画评释》,且有陈氏评曰:“竹垞渔洋,一代诗宗。曲江倩两峰合写其像,并时名士跋者十人,洵为词坛不朽盛事。至其传神阿堵,犹余事耳。”〔22〕陈仁涛谈到诸家为“词坛不朽盛事”,而其传神写照的肖像画,反而是“余事”,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该合像的文献价值已远远超越其艺术价值。(图8)

图8 陈仁涛《金匮藏画评释》著录朱彝尊、王士祯合像
在裱边左下侧,有马积祚题跋:“董元度,字讷孙,一字曲江,号寄庐,山东平原人,乾隆十七年壬申进士,散馆归班,官东昌府教授。薛宁廷,字退思,号补园,洛南人,乾隆廿二年丁丑进士,授编修。慈溪马积祚识。”钤朱文方印“马积祚印”。马积祚(1902—?)为近代鉴藏家,浙江宁波人,民国时期在上海经营实业,后寓居香港,曾收藏传为宋人杨邦基的《聘金图》卷(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明文徵明(1470—1559)的《赤壁赋图》卷(清宫散佚物,经《石渠宝笈》著录)〔23〕、屈大均(1630—1696)的《寿周亮工诗》轴(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4〕和金农的《山水人物册(12开)》等,曾撰有《领导上海钱业五十年之秦润卿》《宁波旅渝之工商界》等文。
除题跋外,画心及裱边的鉴藏印有白文方印“曼庵心赏”“马积祚印”和朱文方印“番禺何氏灵璧山房藏”“曼盫墨缘”。其中,“曼庵心赏”“番禺何氏灵璧山房藏”“曼盫墨缘”为香港鉴藏家何子忠藏印。何子忠,字曼庵,广东番禺人,寓居香港,筑灵壁山房以收藏书画作品,曾出版曼庵丛书多部,均收录其鉴藏的书画。
此图刊载于铃木敬(1920—2007)编的《中国绘画总合图录》〔25〕,在《扬州八怪现存画目》中亦有著录〔26〕,近年收录于《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英国大英博物馆卷》〔27〕。
结语
梁章钜有《坡公生日小集芝南山馆,曡前韵约笏軿、莲渚、次幔、恭甫、鉴塘、雪菽、兰笙同作》诗曰:“升堂小径不嫌斜,八簋厨单未可加。青眼客来多寿骨,黄楼诗已属吾家。古欢抗手灵修契(是会以黄忠端、董文敏、王渔洋、朱竹垞四像为配),春梦回头胜践赊(余仕京师无岁不与此会,自外宦十年无暇及此矣)。甘为诗忙抛岁事,人间此会重摛华。”〔28〕诗中谈到诸公纪念苏东坡生日雅集,除主角苏东坡画像外,再以黄道周(黄忠端)、董其昌(董文敏)和王士祯、朱彝尊四人的画像为配景。黄道周(1585—1646)和董其昌(1555—1636)是晚明书画家,王士祯和朱彝尊为清初诗人与书法家,可见在梁章钜所处的清代嘉道时期,以梁章钜等人为交游圈的文人,对黄道周、董其昌、王士祯和朱彝尊是同等推崇的,这也是他们的画像盛行的重要原因。
朱彝尊和王士祯合像的生成与传播,显示以董元度为中心的清代中期书画、诗文鉴赏和品评圈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好。清代诗坛中的“南朱北王”,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在罗聘笔下,不仅代表了清代中期写意人物画的艺术水准,更为坛坫双杰的朱王并美提供了图像依据。诗与画的相互参证与揄扬,在《王渔洋朱彝尊合像图》中,再次得到印证。
注释:
〔1〕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2〕张宗友《朱彝尊年谱》“卷五”,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546页。
〔3〕赵执信《谈龙录·三〇》,载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
〔4〕孙星衍《刑部尚书王公传》,见钱仪吉编《碑传集》“卷十八”,载《清代碑传全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页。
〔5〕薛雪《一瓢诗话·三一》,载王夫之等撰《清诗话》,第684页。
〔6〕梁章钜《退庵随笔·学诗二》,载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2页。
〔7〕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207页。
〔8〕刘冰欣《康熙文治举措对文人声誉的影响——以朱彝尊、王士禛为线索的考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8卷第5期。
〔9〕董元度《旧雨草堂诗》“卷六”,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
〔10〕宋荦《诰授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阮亭王公暨元配诰赠夫人张夫人合葬墓志铭》,载王士禛撰,孙言诚点校《王士禛年谱(附王士禄年谱)》,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10页。
〔11〕范菲菲《清罗聘〈烟雨归耕图〉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年第2期。
〔12〕朱万章《袁枚到底长什么样?》,《读书》2018年第9期。
〔13〕李志纲《罗聘〈冬心先生像〉与金农的佛画因缘》,澳门艺术博物馆编《像应神全:明清人物肖像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艺术博物馆2011年版,第268—275页。
〔14〕薛永年《罗聘的两种小像》,载澳门艺术博物馆编《像应神全:明清人物肖像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60—267页。
〔15〕参见《名人书画集》,载蒋华编《扬州八怪题画录》,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82页。
〔16〕朱万章《两件〈毛奇龄朱彝尊合像〉考》,《收藏家》2022年第9期总第311期。
〔17〕同〔9〕。
〔18〕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十六 《秘阁集》二”,清刻本。
〔19〕毛文芳《揄扬声誉:王士禛的画像题咏》,载毛文芳《图成行乐:明清文人画像题咏析论》,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547页。
〔20〕严迪昌《清诗史(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页。
〔21〕同〔9〕。
〔22〕陈仁涛《金匮藏画评释补遗》,载《金匮藏画评释(下册)》,香港东南书局1956年版,第11页。
〔23〕武佩圣《近年所见海外清宫佚出书画散记》,辽宁省博物馆编《辽宁省博物馆馆刊》第3辑,辽海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页。
〔24〕朱万章《屈大均传世书迹探微》,《粤海风》2015年第2期。
〔25〕铃木敬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二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E15—151,第186页。
〔26〕王凤珠、周积寅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500页。
〔27〕王春法主编《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英国大英博物馆卷》,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第259—261页。
〔28〕梁章钜《退菴诗存》“卷二十”,清道光刻本。
朱万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