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位于贵州西部高寒山区,荞麦种植历史悠久,素有“高原荞乡”的美誉。

近年来,威宁按照“强牛壮马、稳粮稳菜、保烟保果”的产业发展思路,谋划了“5+2”产业发展布局,做精做特荞麦产业,壮大荞产品加工规模,延长荞麦产业链。

近日,笔者走进贵州威宁荞源农业有限公司加工厂房内,11条生产线正不断运转着。在荞饭生产车间,经过盘饭、蒸熟、按散、烘干、筛选、打包等工序,一袋袋荞饭制作完成。

收苦荞(沈光勇 摄)

“我在荞源上班10多年了,主要是打荞面、做荞饭和荞茶,工资一个月3500元。”在荞饭生产车间内,作为公司的老员工,戴永英加工荞饭的手艺娴熟。

“我们每天的产量是30吨,每年要消耗7000吨原材料,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贵州威宁荞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戴永菊和丈夫从事荞产品加工已经有20多年,从小作坊做到合作社、加工厂,从简单荞产品加工到苦荞产品标准化生产,荞产品的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苦荞酒酿制现场(陈武帅 摄)

工人在查看苦荞酒窖藏情况(陈武帅 摄)

2018年9月,在当地政府扶持下,戴永菊夫妇投资5000万元,在威宁五里岗工业园区成立了公司,购进新型加工设备,新建厂房和仓库,增加苦荞米、苦荞粉丝、苦荞糕点等产品的生产线,带动50余人就业。

好产品源自好材料。该县板底乡海拔在2100米至 2300米之间,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先天优势,适宜荞麦种植。今年,该公司在板底乡种植荞麦5000亩,辐射带动农户1300余户。

在该县二塘镇梅花社区,居民锁银海已种植荞麦6年。“荞麦不挑地,比较容易管理。”锁银海说,目前苦荞每公斤5元左右、甜荞每公斤10元左右,今年4亩地有5000余元的收入。

“荞麦种植涉及农户400户,今年产量每亩达200公斤。”梅花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洪先说,梅花社区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荞麦1000余亩,总产量20万公斤。

在威宁,大规模种植荞麦的有板底、二塘、双龙、哈喇河等乡镇,全县常年种植苦荞面积为12万亩左右,总产2.1万吨左右。

随着荞麦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全县80%的荞麦销售给县内加工企业作为原料。全县从事荞麦加工的企业有20余家,年可消耗苦荞原料约1.5万吨至2万吨,主要加工荞茶、荞酥、荞饼干、荞凉粉、荞蛋糕、苦荞挂面、苦荞精粉、苦荞饭系列产品。

为形成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荞产品企业从产品质量、产品原料产地等方面入手,打造品牌形象、培育企业文化。目前,威宁荞产品已注册有“黔鹤”“荞老五”“茗荞芗”“唐桂芝”“马摆大山”“可渡河”“蒋凤明”“威宁荞酥”等品牌商标。2016年,“威宁荞麦”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评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目前,威宁正加强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鼓励和帮助企业与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原料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提升产品加工水平,推动荞麦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努力做到提质增效。

来源:毕节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