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民间吃食之饺子🥟中

芹菜馅饺子

饺子的馅儿多种多样。这里还有个实际的故事可讲。我国在六十年代(也许更晚些)向国外转让技术,就有“三鲜馅饺子”,因在技术说明书上未说明什么时候下饺子,于是外国人就在凉水中放饺子,结果水烧开,成了一锅“片儿汤”了……。用鲜芹菜馅包饺子,别有一股子清香味儿。但要注意芹菜茎要实心儿的,不要空心的。将芹菜梗儿在热水中捞出切碎,与猪、牛、羊肉末以及黄酱、香油、葱末儿、姜末儿等一起拌成馅儿,包成饺子,下到开水锅中去煮熟后,吃起来其味不同凡响。昔日北京有作画名家祁井西先生,在王角先生处吃此物,笔者以后生晚辈侍座执壶,祁先生就夸这水饺儿有“抹去大红大绿之美”。笔者尚记得他曾即兴画了一幅《山居养芹图》。大致画的是一柄菜锄柴筐,内有几根鲜芹。祁先生山水花鸟画可谓无一不工,尤其此图,只用“单墨”,色见浓淡枯润,真大家风范。此画本藏于王角先生处,他还即时制“闲章”一枚,其文曰:“墨色分绝”。此画、章二物真可谓双绝也。如今此画不知落在谁手,亦不知是否还流传在世。我虽爱吃芹菜馅饺子,但每食此物时,便想起了祁井西先生用单墨的几笔墨分;更想起王角先生虽是旗人富家子弟,却刻得一手好印章,那信手拈来的“墨色分绝”四个“泥封”(也有叫“封泥”者)字,古拙道劲,非一般俗家可制。今昔二位老先生都已作古,惟“芹菜饺子”犹存!

豇豆馅饺子

荞麦皮、豇豆馅儿,包成饺子,味真好;尤其是都用自家田园土产之物做成,其情更浓,其味更香了,笔者记得一个夏季之末,秋雨方来,淋淋不断。村学中,给老师做饭的张老道正发愁给塾师做什么吃,既无面又无菜,天又下雨,不好到村中小铺里去买菜和面。他灵机一动,就与几个家道还算小康的学生商量。我见几个年岁稍大点的很快就跑出庙门,不一会儿就摘来了鲜豇豆;拿来了自家地里产的荞麦面;有的把油、盐、酱、葱、姜等小作料全拿来了,还有的人从家里拿来了鸡蛋、鸭蛋……于是老师很感动,就留大家一起吃豇豆馅儿的饺子。张老道把摊好的鸡蛋再切碎,与切碎的鲜豇豆拌匀,再放入葱末和姜末、酱、香油一起做成馅儿;用和好的荞麦面擀成一个个小圆皮子,大家包好了饺子,与老师一起同吃。窗外初秋的雨下得正浓,而屋内师生的情意更浓。张老道做的豇豆馅饺子的味儿也更非同凡响。这一顿豇豆馅饺子,使我终生难忘!

胡萝卜馅水饺

秋后,胡萝卜新下来,味亦肥美;将其去掉头尾,洗净,用礤子擦成丝,下入胡椒面及食盐。然后坐锅,下底油、油热后,放入葱花、姜末儿,煸出味后,倒入备好的胡萝卜丝,加入适量的五香面儿,煸炒几过儿,以此作馅儿。吃时蘸醋汁儿;醋内加烂蒜,少许香油、酱油。这种饺子,吃起来不腻人,口中但觉香喷喷,甜丝丝,使人大饱口福。胡萝卜本身有一种甙(dài)气,异

香味儿挺浓,再加上一些别的与其顺味的东西,不论荤素,其味道妙得很。旧时,京北十三陵,一进东山口不远处,有一可供游人膳宿的和尚庙-一净禅林。庙中简直就是个小饭店,自家又有些“烟火地”(也有叫“香火地”者),完全够吃的。主持老和尚却是一位素菜饺的“美食家”。他在胡萝卜馅中加香菜(芫荽)末、花椒与盐一起炒胡擀碎的盐末儿,外带点香油,以此作馅,包成饺子后不沾醋吃,而是沾些鲜姜汁水和食盐。其味香雅,辣而有致,很是别有风味。而且吃饺子时,给你上碗高汤。所谓高汤就是京中饭馆中的普通汤,其汤料有冬菜、紫菜、虾皮,用开水沏开后,倒入香油、酱油、醋,上面再撒些切碎的香菜(荽)末儿,冬日则撒上些青韭(庙中不放此物,因视韭菜为荤物。)这样,吃饺子喝高汤,边尝边体会其中的美味,真乃是一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