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西部的乡俗文化(6)

食物

  坝上人的食物比较简单,很早以前是吃饱不挨饿就行,多少年来,一直是种什么吃什么。
  解放前,坝上种莜麦、小麦、燕麦、荞麦、杂豆。莜麦是主要食品,小麦虽然种植,但播种面积极少,因当时用石磨磨点白面非常不容易,仅有少量的白面供过年过节或待客时食用。燕麦、荞麦是给牲口种植的饲料。由于当时交通闭塞,外地的货物运不进去,当地的货物运不出来,因此是上顿莜面、下顿莜面。莜面确是坝上的瑰宝之一,它吃了既耐饿又容易做,而且能做出各种花样。如:莜面推成桶状的窝窝,能搓成细粉丝的莜面鱼儿。时间紧,图省事的就做傀儡、打拿糕,还可以拍成饼状在铁锅上烙熟成锅饼子(有人叫它老汉靠墙),用压粉床可以压成饸饹,和山药搓合在一起做成山药鱼儿。在清水中撒一勺莜面,搅成糊糊,还有莜面饼子、炒面。

那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苦人很多,在青黄不接的月份,还有不少人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一日三餐,早晨是傀儡,中午蒸莜面熬山药,晚上糊糊煮山药拌炒面。解放前坝上基本没有人种谷子,因无霜期短,成熟不了。偶尔有坝下人推着独轮车去换小米,人们视为珍宝,便换上几斤,也是病人、产妇生小孩坐月子的特供品,一般家庭一年喝不上一碗小米稀粥。至于大米更是可望不可得之事,一年吃不上一顿大米饭。
  解放以后,九连城区域的人们主食大改变,六十年代后期,有了磨面机,白面成了主食,莜面成了调剂品。小米、大米不再是稀缺物,到了九十年代,大米也成了当地人的家常便饭。


  当地有句俗话叫“吃饭多吃糕,打架莫用刀。”糕是九连城区域人们过年、过节、操办红白喜事、招待客人、盖房、喜庆最讲究的食品之一,总要把糕摆上饭桌。糕有多种吃法:面新糕、煎糕、炸糕、馏糕。这些糕还分别做成有馅的和没馅的两种,馅又分成豆馅、菜馅、糖馅,十分香甜可口。


  解放前,九连城区域村民的副食主要是“山药蛋”,熬山药、煮山药、扒山药、焖山药、炒山药丝、炖山药条,总之是顿顿离不开山药,妇女们说离开了山药就无法做饭。到了夏天,自己种些秋豆角,一年中吃上几顿,确也稀罕。家中养几只鸡,积攒几个鸡蛋,也是老爷娘舅贵客来的待客美餐。菜主要是野菜——甜苣菜,一年至少吃上大半年,把甜苣菜开水一烫,撒把盐,便是第一道菜,无粮时,还大碗大碗当饭吃,把甜苣菜晒干,储备过冬食用。家家腌一两缸酸甜苣菜包莜面饺子、莜面饨饨,算是生活的改善。到野外采些山韭菜、野香葱、嗨嗨当作调味的主要佐料。

腌咸菜是当地人的必备菜,将胡萝卜、蔓菁、芥菜腌在缸内,连蔓菁樱子、芥菜樱子也舍不得扔,统统腌起来,吃傀儡有点咸菜,算是美满。逢年过节端上两块豆腐,生上一罐豆芽菜,将就着将岁月打点。至于肉,更无法谈起,平日里下狠心买点大油,炼成团,熬山药时放上一点点,总说起来有荤腥,其实菜里找不见油点点。至于水果,外地去了能换个二、三斤,倘若今年不来,期盼明年。
  解放以后,随着道路的畅通,外地的季节性蔬菜渐渐地运进九连城区域。圆白菜、大白菜、黄瓜、茄子、葱头在市场上可见。


  到了七十年代,村民在自家的自留地开始种植各种蔬菜,还在房前屋后种植个小菜园。白菜、菠菜、韭菜、圆白菜、芹菜、黄瓜、西红杮、大窝瓜,村民不再是尝新鲜,而是顿顿有新鲜菜,日日有改善。腌咸菜不再腌菜樱子,白菜、圆白菜、芥菜疙瘩、韭菜都腌。野菜变成了人们尝稀罕、尝新鲜。八十年代过后,当地形成规模的菜园渐渐增多,人们夏季吃菜品种基本齐全,应有尽有,可随意调剂、挑选。人们还利用山药窖保温的优点,将大白菜、圆白菜、胡萝卜贮备用。农民也可以在冬季进城镇买些鲜芹菜、青椒、黄瓜、西红柿、生菜、大蒜苗等。

九十年代以来,畜牧业得到大发展,养羊、养牛、养猪成为村民的主要副业收入来源。逢年过节,村民联合宰几口猪,包饺子、吃馅饼,富裕了的村民自己家宰一头大猪,一百多斤猪肉不外卖,都是自家的美餐。饭桌上菜盘中的猪肉,顿顿可见。过去,这里的人没条件吃鱼,也不会做鱼,总觉得鱼肉刺多,吃起来麻烦,不如猪羊肉囔口。现在,由宴席开头,村民们逐渐习惯了吃鱼。过年,办宴席必定有鱼,基本上是以鲢鱼、鲤鱼、带鱼、黑棒鱼为主。有句俗话:“年年有余(鱼),日日蒸高(糕),大块猪肉嚼,饮酒乐滔滔。”


  坝上七十年代以前不产水果,只有小商贩到村里,才能买些大红枣、黑枣、槟子、杮子、山里红、海棠果、核桃等干鲜果,一家人仅买一斤,分着颗数吃,甚至留下过年食用。现在,坝上产的苹果、小沙果,小日期西瓜已按季上市,外地各种水果随处可以买到,人们一买就是几十斤,甚至一筐,水果不再是哄小孩稀罕品。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宋振清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