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吃(散文)

伊洛野老

做为灵长类动物之一的人类,从呱呱坠地、诞生于世界上之时始,“吃”的本能,就与生俱来得彰显出来了。不过,肇始时还是以“吸”、或者说“吮”来“实践”、替代“吃”这一功能的。因为那个“吃”的动作是需要后天学习的。尽管说这功能也曾经以“哭”的方式来示人过,但終归不同。

民以食为天。这个“食”也蕴涵两种意思:一:食物;二:吃食物。缘于此,世人谓“吃”的文字词组,也就多多益“膳”的了。那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就是“恁吃了没有啊”?

记得在那个曾经被鲁迅先生说过的:用粃谷子去养育青年,是决不会令其肥壮的时期,恰遇“三年困难”。当社会“痛定思痛”之后,国家颁发“农村工作六十条”,恢复农业生产形势时,学习的就有“要吃饭、要穿衣,农业生产是第一”的文字。

“吃”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学问。也有吃了一辈子饭的主,还不谙饮食之“道”者,俏否。

比方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里慌”;可也有“健康是吃出来的,疾病也是吃出来的”说法哩!每一个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不仅有“撑的慌”者、也有“饿的慌”者。“过~不及”都不可取。这也表明那个胃与心脏的关系。“土是可以左右火的博动功能”的啊。

中华民族古来就有“要想身体好,吃饭不过饱、或者说八成饱”的训词、警句。即便是从人之初也会伴有“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的口语流传。

之所以唠叨起“吃”这一门学问,就是因为吃的满足对象是胃;胃的消化运营功能,也可以影响到吃的动作。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土、中州、后天之本。当名医们疗患,遇到部分“疑难杂症”,多日无效时,就会改而“独守中州”之策,开始调理胃肠功能的了。胃口开,食欲增,食大压病。对于一些久病体弱者的后期恢复,也多以食疗予养。基于此状况,就揭示出来了“吃”的宗旨、使命,当以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的优劣、强弱为前提,看胃下菜碟。决不是以食物自身的“营养成分”来决定的。对胃口了,胃喜就是补。能够有效的消化吸收时,五谷杂粮也是好东西的;否则,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也无益处,还徒自加重胃肠的消化吸收负担。事与愿违,过犹不及吔。

人们在营养不足时,身体的“浮肿病”就曾经广泛的发生过。比如说“三年困难时期”,当事人应该还都会记忆犹新的。而“富贵病”的应运而生,则索源于改革开放以后。但是,也不排除一些现代的檢测措施、步骤方法所导致的“忧患意识”与引起的“过度医疗”。比方说那个“脑白质脱髓鞘”和“颈动脉斑块”,它们是属于生理的老化还是病理的干扰,语焉不详,模菱两可,概念模糊。而每一个参照指数,没有所属年龄段的提示。故有人就戏谑说,檢查身体最大的收获是落个“心病”。

西方人吃饭,从小就养成了动刀用叉,学会、传承了“战斗民族”的基因。炎黄子孙用餐,辅以筷子勺子。箎、源于竹,“四君子”之一,为国人崇敬;用勺,有个循序渐进的嚐试过程。因此,华人也就有了和平、善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路考量。

由吃饭这个过程不仅可以看干活,还可以彰显人物的性格取向。

过于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者,胃肠的功能,大概率都不会太理想;吃饭不很挑剔者,多心宽体健。所以,人要会“吃”。因为那个“吃”,不仅仅是种知识,也是艺术与习惯。适应自己的,就是好的。否则、无益。

此文名取“说•吃”,尽管“说吃”这也都是“嘴”的功能,但为什么不去用“说•嘴”这两个字呢?因为后者可是有“搬弄是非,说闲话”之嫌疑的啊!


作者姓名:赵中岳、笔名:镜嵩、自号:伊洛野老。河南省巩义市回郭镇人,四八年春天生。八岁上学,十四岁辍学务农。现为巩义市作协、杜甫故里诗词学会,河南省老年诗词研究会成员。《回郭镇中医惠仁堂》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