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欧洲和古代中国各自选择了不同的主要农业作物,欧洲是大麦和燕麦,中国是稻谷和小麦。无论东西方都知道燕麦和大麦加工成食品的味道不如小麦,欧洲农业带和中国农业带相对环境接近,那么为什么古代欧洲选择了大麦燕麦而古代中国选择了小麦。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粮食给人吃为主,欧洲粮食除了给人吃还要给动物吃。

直到现在,欧洲的大麦和燕麦的产量超过30%直接用于动物饲料,在古代比例也是如此甚至可能更高。燕麦和大麦在分配上分别是牛马和平/贫民。古代社会政治影响下的食物链是这样的,燕麦大麦喂牛喂马喂奴隶和农奴,牛肉给贵族地主吃,马和奴隶与农奴为贵族地主服务。用大麦粉掺燕麦粉制成的面包,不是食品,是餐具,拿来盛肉。贵族地主吃完肉,用面包擦手。小麦粉做成的面包叫吐司,跟大列巴完全是两种食物,区别相当于贴饼子和烙饼,都叫饼,但不是一码事。

所以也就能解释为甚么西式饮食肉奶类占比很高,因为自古以来。古代西方统治者从来没考虑过什么类型的庄稼能养活更多的(基层)人口,他们宁可选择能当饲料的庄稼以确保贵族阶层的肉类供应。研究西方伪史的人其实无形中印证了这个农业逻辑,就是西方农业按中国标准无法生产足够的碳水粮食给劳动力基层。但是人吃不了的那个比例部分却能成为相对足够的牛马食,超过了古代的中国。理论上古代欧洲豢养的牛马类动物,可能吃的比中国的牛马更好些,而且饲料供应更充足。

跟小麦与稻谷相比,种植大麦与燕麦需要的单位劳动力更低,中国传统农业的上限是三到五亩每人,西方古代可以达到惊人的十亩甚至十五亩每人。三五亩的中国养头猪极其费劲,或者干脆养不了。十亩十五亩的西方足够能养一头牛或几只羊,基本能保证全年奶供应。所以西方人少,因为粮食确实不够吃,都拿去养食肉和工具动物了。中国现在也从西方进口燕麦和大麦,不是给人吃,是工业加工和饲养肉畜两个用途。

有一点大家请放心,咱们吃的粗粮面包,用的是国产燕麦和大麦为添加,不是进口的饲料。而且中国有一种原生高品质的燕麦类作物,青稞。简单粗暴理解,尽管中国不是燕麦与大麦的主要生产国,历史上对这两种作物也不甚重视甚至主动淘汰,近现代也只是在粮食得到保障后才有计划的局部种植作为补充以丰富市场,但全世界品质最好的燕麦类作物,却在中国。但青稞难以普及啊,引种至平原地带脱离了高海拔和一定的低温环境后,青稞的品质反而难以保证了。当然好在没什么人愿意吃,藏人也喜欢汉地的大米白面。

西方人也跟藏人一样,人吃当然还是(稻子大)米(小麦白)面好,不过人家已经习惯了高比例肉奶的饮食传统,仍然以燕麦大麦为主要饲料/粮食类作物,(对穷人而言)达则三百克牛肉加一百五十克白面的日常就行,穷则奶酪土豆粗粮(燕麦片大麦粉)。咱们中国人受不了这个,日常三百克细粮一百五十克肉到头了,比例再改一般中国人遭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