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周杰伦的《麦芽糖》这首歌吗?”我牵着你的手经过种麦芽糖的山坡,香浓的诱惑你脸颊微热,吐气在我的耳朵,摘下麦芽糖熟透我醒来还笑着,开心的被黏手,我满嘴都是糖果。”现在听听也能瞬间把我们带入童年。

”叮叮当,叮叮当。”这个熟悉的声音,对于许多重庆人来说并不陌生,叮叮糖就和儿时的踢毽子、跳皮筋、丢沙包、推铁环等小游戏一样,能唤起80后这一代人的共鸣,因为那是童年记忆里最甜的味道。

在记忆力,叮叮糖是没有固定销售点的。卖叮叮糖的小贩一般会背着小背篓或挑着担子穿梭在大街小巷里,一只手拿着小铁锤,一只手拿着弯曲的铁片,小贩一般不会吆呼,只会听见“叮叮当、叮叮当的声音。想买糖,你就得主动去跟小贩打招呼。

小时候,每当大老远听见”叮叮当、叮叮当的声响“都会缠着妈妈买糖吃。如果不买,甚至还会哭闹一会儿,只为吃到那一口甜香黏牙的叮叮糖。

叮叮糖的由来

叮叮糖的由来还蛮有传奇色彩的。

相传杜康当年在竹筒里装稀饭,放置7天后变成了酒,杜康十分得意,在老婆面前夸耀自己的才能。老婆不服气:“你拿稀饭7日成酒,有什么稀奇?看我把干饭一日变出糖来。”杜康不以为然,老婆却认真起来。她弄了些大麦来铺在地上,清水浇湿让其发芽后,舂碎磨成浆拌和在干饭里装瓮放起来。一个对时的工夫,米饭里果真冒出了糖水;她再把糖水煮一煮,就成了甜甜的糖糊。杜康尝到这麦芽做成的糖,对老婆的能耐心服口服。托杜康老婆的福,从此天下有了麦芽糖。麦芽糖是黄颜色的,要把麦芽糖不停的拉扯,变成白色的固体状后,表面撒一些淀粉,防止麦芽糖黏贴,这才有了我们常叫的叮叮糖。

在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叫李世鸿的人开始在成都制售叮叮糖。虽经磨难,但发展至今,家业兴旺,三个儿子和妻子开作坊、办商店、摆摊设点,全力辅佐,李记叮叮糖红了半个成都,这种工艺慢慢的也传到其他城市。

叮叮糖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且具有止咳化痰、润肺之功效。既能当糖吃,也能作一些中药的引子,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做好的叮叮糖总是很大一块,小贩在出售时,都会用小锤子在大块的叮叮糖上“叮叮当当”的敲成小块,放入白色的塑料袋里,再用特别袖珍的老式秤称重,每次买上一两块钱的就很满足了。而且吃的时候总是挑最小的开始吃,就怕一不小心吃完了就没有了。

叮叮糖的做法

不要看这小小的叮叮糖,它的的制作全靠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也非常讲究。先将小麦浸泡后让其发芽到三四厘米长,取其芽切碎待用。然后将糯米洗净后倒进锅焖熟并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让它发酵3~4小时,直至转化出汁液。而后滤出汁液用大火煎熬成糊状,冷却后即成琥珀状糖块,这便是麦芽糖。

刚做好的麦芽糖原糖为黄色,黄色的原糖要通过不断的拉制才会变得越来越洁白晶莹。拉糖需要一个很大很结实的挂钩,这种挂钩多为桃木制成。把叮叮糖的一头挂在挂钩上,另一头就靠纯手工拉制,这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一般人还干不了。

叮叮糖独特的味道

叮叮糖不像其他的糖果,刚入口不是甜也不是酸,而是满满的面粉味,稍微舔舔就能尝出麦芽糖的甜香了。继续咀嚼,叮叮糖会由硬变软,甜甜的还特别黏牙。这黏牙的程度,有时都会让上下牙分不开,尽管如此,对于叮叮糖的喜爱,依旧是有增无减。

叮叮糖的甜和现如今市面上卖得糖不同。市面上糖花花绿绿,百味俱全。硬糖口味丰富,软糖口感十足,甜味扑面而来,却充满山梨酸钾、日落黄、阿斯巴甜等东西。而叮叮糖有的,只是朴实无华麦芽糖发酵的甜味。

因为机械化生产的普及,纯手工制作的叮叮糖已经越来越少。现在偶尔在大街上也能遇到卖叮叮糖的,但现在的味道跟儿时相比,差远了。或许是现在糖的种类太多了,已经不像以前物资缺乏那会儿,吃个叮叮糖便觉得是世间美味。叮叮糖也已成为了回忆。

这种纯手工制作的叮叮糖,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制糖人会越来越少。或许,有一天,它会完全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