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大麦重返中国市场之际,最高兴的就是澳大利亚的农民。但对于澳政府而言,他们并没有对中国完全放下戒心。目前,澳政府还将斥资1400万美元,资助稀土和关键矿物的研究,这完全是冲着中国来的。

澳资源部长玛德琳·金

近日,澳大利亚资源部长马德琳·金表示,由于中国禁止出口某些稀土技术,西方国家陷入了“脆弱的境地”,因此更加需要开发澳大利亚的“替代品”。她宣布,澳大利亚政府将投入2200万澳元,也就是将近1400万美元,用于稀土和关键矿物的研究。

对此,《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称,为了应对中方的限制,澳大利亚将向澳大利亚核科技组织、澳联邦科工组织和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提供资金。这些资金最初在2022年10月由工党提出,但现在才开始发放。

其中,澳大利亚核科技组织将获得1390万澳元,用于发现、提取和加工稀土元素。澳联邦科工组织将获得520万澳元,用于"高纯度金属"下游生产的相关技术、扩大锂价值链以及开发钨矿。澳地球科学局将获得270万澳元,用于研究当地生产镓、锗和铟的情况。

珀斯东北部的威尔德山产出的稀土精矿

对于澳政府作出的拨款,金还告诉澳媒:“澳方早就应该这么做。西方国家将大量工作外包给了中国,所以中国做得很好,投资了技术、精炼厂和加工厂,使自己成为未来绿色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她并不认为,自己的这番言论会削弱中澳改善后的贸易关系。

她说,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全球市场在绿色能源和国防核心技术方面,不会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

其实,金的此番言论无非是在说,澳大利亚需要对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供应链进行“去风险”,而这与美欧当前所盛行的对华“脱钩”并无本质区别。澳方用“去风险”来代替“脱钩”,实际上是新瓶装旧酒,更深层次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脱钩断链”,打压和遏制中国。

澳总理阿尔巴尼斯

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在稀土金属加工和供应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从2008年起,中国开始限制技术出口。去年,中国限制了镓和锗的出口,扩大了禁止出口的技术清单。对此,美媒彭博社声称,这是“中国十多年来最重大的稀土行动”,给美国和欧洲“敲响了警钟”。

在西方看来,稀土元素,正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张王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一种战略威胁。为了应对这一威胁,西方国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寻找替代来源和加强回收再利用。除了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已经开始开发自己的稀土资源。西方各国的研究人员,也在努力开发不依赖稀土的新型材料。

不过,改变这一格局,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建立新的矿产开采、提炼设施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时间,同时还要克服环境和法律上的挑战。此外,即便是开发了新的矿源,西方国家仍然需要面对中国在稀土加工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

在市场重新开放后的两个月内,澳方向中国运送了两船大麦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澳政府斥资1400万美元,想在稀土领域追赶中国的同时,中澳之间的经贸关系实际上处于逐步复苏、回暖的趋势。近日,澳媒报道称,自去年8月,中国商务部取消对澳大利亚80.5%的大麦“双反”关税以来,中国已经进口了31.4万吨澳大利亚大麦,价值1.39亿美元。

报道还称,中澳大麦贸易的恢复,让澳大利亚农民“松了一口气”,因为中国是澳大利亚的主要市场,占澳大麦出口的50%。中澳之间近10亿美元的大麦市场,在2020年“蒸发”了3年至今,中国对澳大麦的需求又回来了。

澳大利亚业内人士称,中国市场的重新开放恰逢其时。自关税取消后,从澳大利亚运往中国的大麦,平均售价约为每吨38至40澳元,这相当于2024年澳大利亚大麦作物的产值,增加了4亿澳元,即使大麦的收成较少也是如此。

大麦交易的回暖,是中澳关系实质性改善后一个最直接的成果,也可以视为阿尔巴尼斯政府对华采取务实政策,中方给予的积极回应。不过,也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澳防长马勒斯近日表示,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最大的安全焦虑。这说明,尽管中澳贸易关系正在改善,但在更深层的地缘政治层面上,澳方对中国的看法,并没有出现根本性转变。

中国已取消对澳大利亚三家屠宰场的禁令

中澳贸易回暖无疑是积极的信号。对于中国来说,重新开放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往来,也有利于多样化的进口需求和经济稳定性。但这种经济层面的改善,并不意味着澳大利亚已经放弃或调整其对华战略态度。

更广泛地讲,澳大利亚与其传统盟友,特别是美国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对华政策的走向。美国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战略竞争态势,这无疑对澳大利亚构成了额外的压力,迫使澳方在对华关系中保持一定距离。

而当前经贸关系回暖的趋势,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澳大利亚更应坚持战略自主原则,确保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

面对全球地缘政治的新变化和挑战,澳大利亚必须审慎权衡其外交和贸易政策。如果过分依赖某个大国或被卷入大国的战略竞争,澳大利亚会陷入不利的地位,损害自身的战略自主性。因此,保持战略上的自主独立,对澳大利亚来说至关重要。

澳大利亚应避免盲目跟随他国的政治立场,特别是在涉及中国的敏感议题上。同时,澳大利亚须通过对话与合作,积极寻求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共识。总之,澳政府在维持其战略自主的同时,亦需积极应对中澳关系中存在的各种挑战,确保经贸合作的稳定与持久。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基础上,双方才能实现共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