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高粱,中药名。为禾本科高梁属植物高粱Sorghum vulgare Pers.的种仁。具有健脾止泻,化痰安神的功效。主治脾虚泄泻,霍乱,消化不良,痰湿咳嗽,失眠多梦。

中文名称

高粱

别名

木稷、萩粱、蜀黍、蜀秫、芦粟、秬黍

性味归经

味甘、涩,性温;归脾、胃、肺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健脾止泻,化痰安神。
主治

脾虚泄泻,霍乱,消化不良,痰湿咳嗽,失眠多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研末。

化学成分

本品幼芽、果实含对羟基扁桃腈葡萄糖苷。

相关论述

1、《纲目》:“温中,涩肠胃,止霍乱。黏者与黍米功同。”

2、《医林纂要》:“和阴阳,补脾胃,交心肾。”

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益中利气,止泄,去客风颜痹;治霍乱下痢及湿热小便不利。”

4、《全国中草药汇编》:“燥湿祛痰,宁心安神。治湿痰咳嗽,胃痞不舒,失眠多梦,食积。”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小儿消化不良:红高梁30g,大枣10个。大枣去核炒焦,高粱炒黄,共研细末。2岁小孩每服6g;3-5岁小孩每服9g,每日服2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种子成熟后采收,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禾本科高梁属植物高粱。
形态特征
一年生栽培作物。秆高随栽培条件及品种而异,节上通常无白毛髯毛。叶鞘无毛或被白粉;叶舌硬纸质,先端圆,边缘有纤毛;叶片狭长披针形,长达50cm,宽约4cm。圆锥花序有轮生、互生或对生的分枝;无柄小穗卵状椭圆形,长5-6mm,颖片成熟时下部硬革质,光滑无毛,上部及边缘具短柔毛,两性,有柄小穗雄性或中性;穗轴节间及小穗柄为线形,边缘均具纤毛,但无纵沟;第一颗背部突起或扁平,成熟时变硬而光亮,有窄狭内卷的边缘,向先端渐内摺,第二颖舟形,有脊;第一外稃透明膜质,第二外稃长圆形或线形,先端2裂,从裂齿间伸出芒,或全缘而无芒。颖果倒卵形,成熟后露出颖外。花、果期秋季。
分布区域
我国北方普遍栽培。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环境。耐旱。宜选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4-5月播种,按行距50cm开沟,点播,间距约20cm,播后盖土。田间管理,出苗后,中耕除草2-3次,结合中耕除草,将过密的苗间掉。追肥1-2次,肥料以氮肥和厩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