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粹鬼谷子(一)
捭阖第一
第一节:道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字面理解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我们郑重其事的考证古代先贤,圣人们之所以总是能够引领社会先进思想的潮流,他们的思想总是能够走在云云众生思想的前面。
有的《鬼谷子》版本为“粤若稽古”,其中的“粤”字是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没有具体意思。奥: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稽(jī):考证。
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
他们善于观察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阴阳开阖),根据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来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把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加以整理,为它们定义,为它们取名。
“阴阳开阖”就是正反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律。
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
他们了解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就知道万事万物生存、进化、发展、死亡的变化规律,从而就可以对万事万物兴衰过程进行预先推测。把这套智慧运用到人与人打交道的社会中去,就可以达到通达人们心理的境界。
门户:比喻必经之地,引申为“规律”。筹策:筹谋、策划,引申为推测、预测。
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由此,他们可以探索发现事物变化的先兆,从而始终遵循事物变化的规律来引导事物变化方向和进程。
朕:征兆,迹象。守司:职责,职守。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所以从古到今,圣人们都是按照一个规则在办事,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这里的“道”就是“自然规律”。
感悟
1、深层次理解
《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和“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本书引用的是“道藏本”。有的《鬼谷子》版本开篇为“粤若稽古”,其中的“粤”字是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没有具体意思。而“道藏本”《鬼谷子》为“奥若稽古”,“奥”这个字在古时有“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的意思,换言之就是有“尊崇”的意思在里面,因此,我认为:在考证古代先贤的时候,用怀着崇尚、崇敬心情的“奥”字更贴切一些。
我们要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考证古代先贤:古代的先贤圣人们,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总是超前的,他们能够引领社会先进思想的潮流。
圣人的先进思想不是空穴来风。圣人的先进思想来自于圣人们善于观察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根据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来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把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加以整理,给它们进行命名、定义。再把这些命名、定义加以整合,形成体系以后就形成了“知识”。所谓“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圣人们可以知道事物“生存、进化、发展、死亡”的变化规律,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类比、推理,圣人就可以对事物兴衰的下一步过程进行预先推测了。把这种大智慧运用到人与人打交道的社会上,就可以达到:通达人们的心理的境界。由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通达了人性,也就通达了社会,所以,他们可以发现社会上事物发生变化前的先兆,从而始终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来引导事物变化的方向和进程,这就是圣人之所以能够引领社会思想潮流的原因。鬼谷子所说的“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就是这个意思。
从古到今,圣人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遵从自然规律的。换言之,就是他们始终都是按照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在行事。鬼谷子所说的“其道一也”就是这个意思。
2、中国人的道
鬼谷子说:“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鬼谷子围绕着一个“道”字在展开,鬼谷子既告诉了我们如何认识“道”,就是“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又告诉了我们如何“顺其自然”,就是“守司其门户”;还告诉了我们如何成为像圣人一样高尚的人,就是“其道一也”。
在现实生活中,一提到“道”这个字,很多人都可以冲口而出:道就是“自然规律”。但是,其深刻的内涵,又有几个人能够把它阐述清楚呢?我们不妨用今天的科学知识来解释中国人的“道”字。
比方说:古人“钻木取火”,就是典型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再由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的过程。古人用一根细木棍在一块“木墩子”上高速旋转,通过摩擦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当温度升高到干草燃点的时候,就点燃了干草;干草燃烧就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的过程。因此,古人就可以在篝火上烧烤食物、取暖、照明、驱赶猛兽了。古人可以看到的是木棍和木墩子,以及驱动木棍的运动,他们既看不到人体发出的机械能,又看不到摩擦发出的热能。他们可以看到干草、木头燃烧变成灰烬,他们看不到碳燃烧时的化学反应,看不到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换言之就是,古人所看到的实物都与能量和能量转换密切相关,但却看不到能量和能量转换,绝对无法用眼看的实物来描述能量和能量转换。因此,他们“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的就只有,“钻木取火”,而绝非“能量转换”。其实,“钻木取火”的“道”是“能量转换”。而古人“取火”的“道”却是“钻木”。这就是人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层面上的“道”。
再比方说:一个人,从表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解释就是:这个人体内是处于“阴阳平衡”状态,换言之,就是这个人的饮食所摄取的能量,与他的能量消耗处于平衡状态,反之,要么“发福”,要么“减肥”。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全部是表面现象,我们既看不到:食物转化为蛋白质、葡萄糖、脂肪、维生素,我们也看不到这些营养物质被输送到全身;我们更看不到这些营养物质是怎样在体内燃烧,转化为热能,而热能又会在肌肉组织里转化为机械能,驱动我们的身体的各种行动的;我们更无法想象,这些营养物质是怎样给我们大脑提供能量而转化为智慧的。营养物质、热能、机械能、智慧,它们都是在一个看起来平静的人体内运动变化着,我们简直无法想象,表面平静的人,体内竟然在进行着如此复杂的运动变化。我们更无法想象“大米饭”和“猪肉”是如何转化为“智慧”的。用我们普通人的“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我们只知道人体之“道”,是不吃饭就要饿死;而用今天我们学习的科学知识来“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我们就知道“能量转换”才是人体之“道”,“吃饭”才能“有力量”只是人体之道中的一个很小的环节而已。
由此可见,鬼谷子的“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可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客观条件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所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字,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道”,他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另一种是人类认识层面上的“道”,是要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入,认识的加深而发展变化的。鬼谷子的“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就是属于后者。
既然,人类对“道”的认识与客观存在的“道”相去甚远,我们为什么还要违背自然呢?此时我们才真正理解到了中国人“顺其自然”的思想有多伟大了!
直到现在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据说全世界不超过50人)。有一天一个小伙子直面爱因斯坦:“时间会变短,质量会变轻,你的‘相对论’纯属无稽之谈。”爱因斯坦没有生气,反而请他坐下喝咖啡。爱因斯坦面带微笑:“我来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你非常为之心动,你和她在一起约会了两个小时,你会觉得时间长还是短?”小伙子不假思索的回答:“我会觉得只约会了两分钟。”爱因斯坦还是面带微笑:“我再来问你,如果有一个老太婆,长相非常不好看,她和你在一起呆了两个小时,你会觉得时间长还是短?”小伙子还是不假思索的回答:“我会觉得比两天还长。”爱因斯坦告诉小伙子:“这就是‘相对论’”。
人类面对自然,就好像那个小伙子面对爱因斯坦,渺小还渺小得理直气壮。明明自己对自然的了解微乎其微,自己却认为自己已经全部掌握了,不然“改造自然”的胆子从何而来呢?
3、鬼谷子的唯物论观点
鬼谷子说:“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阐述了一个中华民族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阴阳之开阖”就是观察万物的变化规律,以自然规律为依据,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这就是物质第一性;根据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来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把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为之命名,进行定义。把认识事物的诸多定义加以整合就形成了“知识”,今天的科学知识就是这样产生的。“以名命物”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意识第二性。鬼谷子的观点与两千多年以后产生的马克思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唯物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基本观点概括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认识不是主观臆断而来的,而是“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而来的,是要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仅仅是一个“太阳中心说”,哥白尼提出了这一理论,但是不敢轻易发表;伽利略为推广这一理论,在铁窗里渡过了余生;布鲁诺用身上的烈火来捍卫。今天的人们都知道,宇宙不是围绕太阳转的,但是如果没有伽利略的铁窗和布鲁诺身上的烈火,今天的宇宙观从何而来?拿破仑就曾因为主观臆断认为:“铁疙瘩”不可能漂浮在海面上,而将“汽船”拒之门外,从而丧失了制海权,为波拿巴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大发明家爱迪生却由于放不下“大发明家”的面子而成为“交流电”的绊脚石,因为“交流电”是他的助手发明的。
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早已贯穿了唯物论的观点,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唯物论的文化体系。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成语:实事求是、追根溯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相矛盾、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削足适履、掩耳盗铃、盲人摸象、买椟还珠、画蛇添足、邯郸学步、揠苗助长等等。
中国的先贤圣人们也有很多唯物论的论述: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事实胜于雄辩。”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荀子说:“ 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苏轼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唐太宗李世民的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们认真分析一下中国人常说的成语、俗话、谚语、名言和中国人的行为准则里,都包含了深刻的唯物论观点。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应该得到发扬光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思想,也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阶段,他们的哲学思想,都可以用当时的文化水准来解释。比方说:鬼谷子的“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用今天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完全可以解释得通,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它们简直就是异曲同工的;再比方说:用鬼谷子的“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哲学思想来解释人类对基本粒子的认识,简直就不能再贴切了!但是,鬼谷子能够做到吗?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按照发展了的哲学思想来解释,照样还是可以解释得通。换言之,就是圣人的哲学思想,他们只是给我们给出了一种思维“框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要与时俱进的,也是要被后人丰富充实发展的。因此,对待圣人的哲学思想,决不能“机械”套用,决不能“背课文”,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之,要用发展的文化来对待之,要用发展的态度来运用之。
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代的鬼谷子也说“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两位圣人把唯物论的观点已经阐述的不能再清楚了。今天的一些中国“学者”没有领会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没有理解《鬼谷子》的精髓,学习了一点“一知半解”的西方哲学思想,就开始怀疑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了,乃至于居然敢否定中国的文化传统,西方人说“中国无哲学”,他们也跟着说“中国无哲学”,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殊不知西方的哲学思想也是融合了东西方的哲学思想而诞生的,西方哲学的诞生正应验了鬼谷子“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的认识过程,正因为他们把一些东西方哲学思想加以整合以后,才诞生了西方哲学体系。“学者”最忌讳的是人云亦云,重要的是我们对鬼谷子的哲学思想理解了多少,我们从中吸取了多少营养,当我们通篇理解了《鬼谷子》以后,才惊奇地发现,《鬼谷子》就是一部哲学巨著。
4、鬼谷子的认识论观点
鬼谷子的“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的论断,阐述了鬼谷子唯物论的认识论观点。
中国人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两种属性,“阴阳开阖”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开”就是矛盾的斗争过程;“阖”就是矛盾斗争趋于平衡的过程。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变化的规律性,“以名命物”就是为所观察的万物规律命名、定义,这就是人类的认识过程,就是鬼谷子的认识论。
认识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来自于人类对万物的观察和不断实践而不断发展的。比方说:“火箭”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古代的科学家,是世界上最早运用火药燃气反作用力原理创制出火箭的。“火箭”这个词,在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就已出现。北宋的军官冯继升、岳义方、唐福等,曾向朝廷献过火箭及火箭制造方法。用纸糊成筒,把火药装在筒里压实,绑在箭杆上,用弓发射出去。那时的火箭已经使用了燃烧效能更好的火药。从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药箭”。到如今,在当代科学精英的手中,“火箭”已经发展成为运载飞船升空的大力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称呼“火箭”,可其内涵却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域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老子进一步淋漓尽致的把“认识论”阐述得非常清楚。
人类所认识的“道”来自于万物的内在本质,它博大精深就像是万物发源的根源。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的观点会产生激烈的对抗,这个激烈对抗的过程,就是“否定”的过程。随着认识的逐渐加深,随着社会实践的逐渐深入,最终会不断消磨不同认识的锋锐部分,消除各种认识的意见分歧,融合各种观点的光辉,最终形成共同的观点,这个共同观点,就是“肯定”的过程。但是,随着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又会产生进一步的“否定”、“肯定”的轮回,这个轮回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进步的。人类只有在无数次“否定”、“肯定”的轮回中,人类的认识才有可能逐渐趋于事物的本质。要特别强调的是:人类的认识的最高境界,最大只能无限“趋于”事物的本质,绝对不可能做到“达到”事物本质的境界。换言之,就是人类的认识过程将永无止境。
由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使得我们的科学技术落后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振作起来的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和追赶的艰苦里程。到如今,我们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出现了繁花似锦的景象,在国际舞台上我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学习的都是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没有一所院校系统的学习过中华文化体系。换言之,到如今,中华文化体系,反而成了少数人研究的“冷门”文化了,掌握古代先贤圣人经典的人反而在中国的土地上成了凤毛麟角了。评价中华文化的学者,往往都是系统学习西方文化的人,用西方文化的“滤光镜”来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哪有不走样的呢?因此,要完成西方文化与我们的中华文化“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过程,当代中国的有识之士简直是任重而道远啊!
因此,在西方的科学还无法解释我们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人云亦云”的跟着别人思想的屁股后面走,别人不理解,我们也跟着别人不理解;别人说“中国无哲学”,我们也跟着别人说“中国无哲学”;别人否定我们的文化,我们也跟着别人屁股后面一起“瞎起哄”。
比方说:中国的“经脉经络学说”,到今天用西方人的科学仪器也无法检测出来,我们能说他它就不是“科学”吗?如果它不是“科学”,建立在“经脉经络学说”基础上的“针灸学”怎么就治好了那么多西方人的病呢?不相信“针灸学”的人,除非不是中国人,那么相信“针灸学”却要否定“经脉经络学说”的中国人,岂不是自己在往自己脸上抹黑吗?
再比方说: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代表万事万物的五种属性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看不到也摸不着。由于它只是代表万物存在的属性,用科学仪器照样也无法检测。我们能说它就不存在吗?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医,就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五行”,中医将不复存在。我们能说它就不是“科学”吗?如果它不是“科学”,历次全球大瘟疫,为什么一到中国就被中医给挡在国门之外了呢?不相信“中医”的人,除非不是中国人,那么相信“中医”却又说“阴阳五行学说”是封建迷信的中国人,岂不是自己在打自己的耳光吗?
我在电视“科教栏目”里看到,美国科学家为了证实中国人的气功所发出的神秘功能的存在。设置了一块铅板,在铅板后面放了一卷“柯达胶卷”。然后分别用x射线、γ射线、β射线、α射线隔着铅板照射胶卷,结果四种射线都没有能够穿透铅板,胶卷没有感光。他们请来一位中国的气功大师,隔着铅板一发功,胶卷感光了。美国的科学家震惊不已,他们无法解释中国的气功发出的究竟是什么“射线”,竟然比人类所发现的所有射线的穿透力都强。中国人把这种神秘的“射线”取名为“意念场”。照样是科学无法解释的“意念场”,全中国人都知道它的存在,西方人理解不了,中国人难道也非要跟着别人说“不科学”吗?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教诲我们:“道冲,而用之域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科学也是发展的,在科学知识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解释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时候,不代表我们就“不科学”,待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时候自然就“科学”了。我们中国人何必要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人云亦云”呢?
5、见变化之朕
鬼谷子真正的大智慧,还不仅仅是“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这样一个对宏观事物的认识过程。而是要“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鬼谷子的认识论,可不是简单的认识事物规律,他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认识到事物的“微观世界”去,“变化之朕”就是变化先兆,这个“先兆”就是微观世界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认识到事物的“量变”过程。要认识到细微的量变,然后在根据事物的规律(守司其门户),来推测量变的发展趋向,再用人的智慧来应对这个量变过程。
如果量变的发展是对我们不利的,就可以提前预防,使这些对我们不利的事物还没有来得及变化,就已经被处理完毕了。处理完毕以后,人们还蒙在鼓里,一切都是那样的平常;如果是对我们有利的变化,就要用智慧来加速量变过程,同时用人的智慧引导变化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一切行动都在平静、安详、无声无息中进行,事情办成功了也不会被人察觉,这就是鬼谷子的认识论,简直就是一种“未雨绸缪”“曲突徙薪”的大智慧。
512大地震以后,全国人民都为抗震英雄的光辉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些抗震英雄的光辉事迹,将激励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在地震中还有一位更大的英雄却少为人知。绵阳安县距离地震中心汶川仅几十公里,也是重灾区。大地震发生后,安县桑枣中学2300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全部从教室安全撤离到操场,毫发无损。这一壮举得意于55岁的校长叶志平,他用了三年时间四处化缘得来40万元,将一栋旧教学楼加固;自2004年开始,他每学期组织学生们多次进行紧急疏散演习。当强烈地震来临之计,两千多师生能够在1分36秒内全部安全撤离。周围的房子都在山摇地动中倒了,经过加固的校舍却安然无恙。如果我们让叶志平校长作抗震救灾报告的话,实在是没有什么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但是,2300名师生的生命说明了什么?他具有未雨绸缪、曲突徙薪的大智慧,他才是抗震救灾的最大英雄!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中有一场戏:高瑞拿着一把生虫的高粱穗给乔致庸看,乔致庸莫名其妙,高瑞告诉他:“生虫的高粱穗,代表来年高粱要歉收,一定会涨价。”结果果然应验了。“高粱生虫”就是“歉收”“涨价”的变化征兆。
电视剧《亮剑》中有一场戏:李云龙原本想打一个“埋伏”给楚云飞看,结果发现戒备森严的日军,他们穿的是军用皮鞋,据点中的日军穿的是布鞋。因此判断将会有“大鱼”要上钩,结果全歼日本军官观摩团。“皮鞋”就是“钓大鱼”的先兆。
还是在我儿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回家,打开门时闻到一股天然气味。我儿子马上说:“不要开灯,打开窗户”。原来果真是漏天然气了。儿子的果断举动,让我们非常震惊,儿子告诉我们,是老师教的。
在我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时候,我厂设计制造了一台轧钢机。我接到的任务是设计制作试车电源。当我在轧钢机上安装试车电源的时候,不是只按照要求把电源安装上去等待试车就完了,而是认真把轧钢机的结构进行认真了解分析。我发现:轧钢机的轧辊压下丝杠没有安装“锁紧螺母”,同时连接压下丝杠和150KW直流电机的连杆上没有安装电磁抱闸。我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试车,一旦直流电机运转起来,在既无“电气刹车”又无“机械刹车”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在短时间里无法停车。万一压下丝杆走到了极限位置,由于没有锁紧螺母的限制,很有可能会酿成重大的设备和人生伤亡事故。我没有声张,而是设计制作了电气刹车,同时制定了一整套轧钢机试车程序。于是,我找到了厂长、机械总工程师和电气总工程师,把我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和处理方法以及一整套试车程序,详细的向他们进行了汇报。当我汇报完毕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看我的目光发生了变化,厂长说:“小伙子!你有没有勇气担当轧钢机试车总指挥的重任。”我充满信心的回答:“我有把握完成任务。”
上面列举的例子,都是普通人“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的例子,由此观之,鬼谷子给我们介绍的大智慧,并不是写给圣人的,我们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做到。只要我们好好学习科学知识,把科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的知识,就可以转化为才干,有了才干我们就可以在工作中“见变化之朕”,用经过实践的科学知识“才干”来指导我们应对这些“变化之朕”,就是“守司门户”的行为,如此这般,哪有我们干不成的事呢?
曹刿论战
春秋时,齐桓公刚当上国王没多久,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齐国开始逐渐强大起来了。此时的齐桓公开始头脑发热了,他听不进去管仲和鲍叔牙的劝告,执意要对外扩张,他首先选择的攻打对象就是鲁国。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的。”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
在长勺,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二通,鲁军还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白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点评
鬼谷子说:“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曹刿深通兵法但不教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战争进程中各个环节的变化先兆,来判断战争变化的趋势,观其“气”,而知战与不战;观其“旗”、“辙”,而知追与不追。“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所以他能够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千百年来为后人作为经典军事案例而广为流传。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曹刿没有遇到鲁庄公,或者鲁庄公听不进去曹刿的建议,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曹刿论战”的经典战例将不复存在,很有可能面对强大的齐国,鲁国将会亡国。这一点,对企业管理的启发很大,对于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来说:一定要善于发现、善于领导曹刿这样的人才。因为他们往往是在事情刚刚出现一点变化先兆的时候,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给企业创造的价值非常巨大,他们是具有“曲突徙薪”“未雨绸缪”大智慧的人,是企业非常难得的人才。由于他们所应对的事情,往往还没有发生,付出的代价最小,创造的价值最大。但是,正是因为他们所应对的都是尚未发生的事情,一般人很难理解他们,乃至于还认为他们是劳民伤财、多此一举。没有更高智慧的人,是很难发现他们巨大价值的。这一点,非常值得企业最高决策者引起高度重视的!
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在祁山寨中,正在为北伐即将大获全胜而感到一丝快慰。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诸葛亮急唤入问之,细作告说:“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诸葛亮大惊说:“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我咽喉之路。”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说:“我愿往。”诸葛亮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我大军就功亏一篑了。你虽深通谋略,此地没有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马谡说:“若有差失,情愿用全家性命担保。”诸葛亮说:“军中无戏言。”马谡说:“愿立军令状。”诸葛亮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诸葛亮说:“我给你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即唤王平分付说:“我素知你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你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二人拜辞引兵而去。
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大笑:“丞相何故多心?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说:“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马谡说:“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在山上屯军。”王平说:“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马谡大笑:“你真女子之见!兵法说:‘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我教他片甲不回!”王平说:“我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马谡说:“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我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你奈何相阻耶?”王平说:“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诸葛亮。马谡自于山上下寨。
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说:“街亭有兵守把。”司马懿长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司马昭说:“儿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司马懿大喜:“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
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说:“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说:“徒有虚名,乃庸才耳!诸葛亮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说:“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郃引一军,挡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dān)、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当夜调度已定。
次日天明,张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斩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
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背后张郃引兵追杀。
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交通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定了死罪。处斩马谡以后,诸葛亮大哭不已,蒋琬问:“今马谡依法问斩,是正军法,丞相何故大哭?”诸葛亮说:“我不是为马谡而哭。我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我:‘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深恨我自己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啊!”
点评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很多人都会讲上一段。马谡言过其实、纸上谈兵,指挥战争严重的脱离实际,往往都被后人把他作为反面教材的代表。难道马谡就真的一无是处吗?马谡自幼“饱读兵书,颇知兵法。”在蜀军平定西南时,马谡曾向诸葛亮提出正确建议:“攻心为上”,足见其韬略之深。可是为什么马谡街亭一战就断送生命了呢?
中国人有句俗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马谡在给诸葛亮当参军的时候,他总是在跟着诸葛亮的思路在发挥,总是在诸葛亮制定的战略体系的基础上去补充、完善。其实,他给诸葛亮所提出的建议都是“只言片语”不成体系的。也就是说,马谡长期给诸葛亮当参谋,脑海里装满了的都是如何顺利实施,都是“战术”层面上的应对策略。换言之,就是马谡扮演的是“旁观者清”的角色。
而当马谡镇守街亭的时候,角色忽然变化了,他成了“当局者”,还没有养成用“战略”眼光来思考问题的马谡,加之从未带过兵打过仗,对指挥战争完全是门外汉,在这种情况下,马谡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纸上谈兵:“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他的眼光只能看到这些“点”,而看不到整个战局的“面”。这就是马谡犯下致命错误的真正原因所在,也是诸葛亮重大用人失误的原因所在。
马谡失街亭的失败教训,对企业管理者启发很大:很多常年担任副职的人,由于他们负责的都是某种具体的职责,长期处于执行的位置,他们可以干得非常出色。千万要注意!由于他们的工作职责所致,他们很少站在全局的观点上来看问题,还没有养成用“战略”的眼光来判断事物。在考虑让他们独当一面的时候,一定要安排一个过渡期,把他们看问题的眼光由“点”转化为“面”,由长期站在“战术”层面上看问题的眼光转化到“战略”层面上的眼光来看问题。否则很有可能要重蹈诸葛亮错用马谡的覆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将在企业管理中重演。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四十万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支援长平,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军覆没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悲剧发生了,秦国在一夜间就把四十万投降的赵军全部坑杀殆尽。
点评
从表面上看:赵括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把带兵打仗当成儿戏,给赵国带来了巨大损失,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笑柄。我们应该深层次的来分析赵括这个人,纸上谈兵不代表赵括不懂兵法,没有一定的兵法功力要夸夸其谈也谈不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赵括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他也没有机会带兵打仗,因为他的父亲(赵奢)早已给他判了“死刑”。一个从未带兵打仗的人,一个理论从未联系过实际的人,忽然让他指挥四十万大军,不酿成大祸,反而是一件怪事了。
这个故事让人啼笑皆非,但又发人深省。赵括惨败的教训,也值得企业管理者深思:用人要大胆放手,并不代表要“放任”。在启用新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把他们放到一线去锻炼,在实践中升华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劳动中去磨练他们的意志。同时还要做到“传、帮、带”,“拉一把”还要“送一程”,这样的用人之道,才会有效的避免他们犯下赵括一样致命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