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东汉·郑玄
中国最早的糖出现在西周时期
《诗经·大雅·绵》记载:
周原膴wǔ膴,堇荼如饴
意思是周的原野是如此肥沃,本该是苦味的堇菜和荼菜也和饴一样甜
饴,就是用发芽的米麦熬出来的甜味液体
《周礼·春官·小师》:
管如今卖饴饧所吹者
说明早在战国时期饴糖就已经在市井贩售,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
《释名》曰:
饧,洋也
煮米消烂洋洋然也
饴,小弱于饧,形怡怡然也
这说明了饴的形态呈液状,即今称“糖稀”
因饴是黏稠物,故小儿能用以捕蜻蜓
《战国策·楚策》:
五尺童子将调饴胶丝,加己(蜻蜓) 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对饴糖的制作方法记录道:十月先冰冻,作凉饴,煮暴饴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黑饧、白饧、琥珀饧等的制作过程,原料多为麦芽糖,用粱米、稷米等熬制而成
现在人们所食用的高粱饴、绿豆饴等,就是以淀粉等物质掺杂制成的软糖类的糖果
唐·韩鄂编写了《四时纂要》,他总结出“煎饧法”制饴饧
宋代药学家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认为制作饴饧的原料最好是“糯与粟米作者佳,余不堪用”
而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六中对饴糖的制作专门作了介绍认为:
凡饴饧,稻、麦、黍、粟皆可为之……其法用稻麦之类浸湿,生芽**,然后煎炼调化而成。色以白者为上
说明当时五谷杂粮都可制饴
淮海地区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蜜三刀,相传为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给一道新式苏北甜点起的名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蜜三刀不仅在徐州广泛流传,还传入了北京,经过改良后成为了北京当地的名吃
蜜三刀的蜜甜,主要来自饴糖
特点是浆亮不粘,味道香甜绵软,芝麻香味浓厚
品一口,回味这传承了四千年的甘甜
#图文伙伴计划2024 #寻味 #历史 #文化 #吃货日常
中国最早的糖出现在西周时期
《诗经·大雅·绵》记载:
周原膴wǔ膴,堇荼如饴
意思是周的原野是如此肥沃,本该是苦味的堇菜和荼菜也和饴一样甜
饴,就是用发芽的米麦熬出来的甜味液体
《周礼·春官·小师》:
管如今卖饴饧所吹者
说明早在战国时期饴糖就已经在市井贩售,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
《释名》曰:
饧,洋也
煮米消烂洋洋然也
饴,小弱于饧,形怡怡然也
这说明了饴的形态呈液状,即今称“糖稀”
因饴是黏稠物,故小儿能用以捕蜻蜓
《战国策·楚策》:
五尺童子将调饴胶丝,加己(蜻蜓) 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对饴糖的制作方法记录道:十月先冰冻,作凉饴,煮暴饴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黑饧、白饧、琥珀饧等的制作过程,原料多为麦芽糖,用粱米、稷米等熬制而成
现在人们所食用的高粱饴、绿豆饴等,就是以淀粉等物质掺杂制成的软糖类的糖果
唐·韩鄂编写了《四时纂要》,他总结出“煎饧法”制饴饧
宋代药学家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认为制作饴饧的原料最好是“糯与粟米作者佳,余不堪用”
而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六中对饴糖的制作专门作了介绍认为:
凡饴饧,稻、麦、黍、粟皆可为之……其法用稻麦之类浸湿,生芽**,然后煎炼调化而成。色以白者为上
说明当时五谷杂粮都可制饴
淮海地区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蜜三刀,相传为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给一道新式苏北甜点起的名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蜜三刀不仅在徐州广泛流传,还传入了北京,经过改良后成为了北京当地的名吃
蜜三刀的蜜甜,主要来自饴糖
特点是浆亮不粘,味道香甜绵软,芝麻香味浓厚
品一口,回味这传承了四千年的甘甜
#图文伙伴计划2024 #寻味 #历史 #文化 #吃货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