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高粱就已经被列入了我们祖先栽培的农作物名单中,作为我国最早种植的谷类植物之一,上个世纪时还被视为家家户户的“救命粮”。但是,现在我国的高粱产量和市场早就不能与数十年前同日而语了,大家都把高粱当成一个“小透明”。

与之相反的是,美国却把高粱奉若珍宝,大规模的种植高粱。为什么高粱在我国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高粱为何会受到美国的重视?今天早班机就和大家探讨一下。

高粱和中国人的历史渊源

高粱是五谷中的“粟”,偏好温度高、光照充足的土地,在热带、亚热带及部分温带地区都有分布。成品高粱的味道甘甜伴有涩味,食用后能够缓解脾胃虚、消化不良等疾病。

高粱不仅能够用于制作各种精致的点心,最重要的是它能用于酿造醇香浓厚的白酒,口感远远比其他谷物要好得多。

据考古学家记载,我国种植高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但是比起小麦和水稻长期作为主食的存在,高粱还是逊色了不少。直到明清时代,它才被人们熟知并广泛应用,地位逐渐可以和小麦相提并论了。

其实,这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明清时期,我国农业在农作物轮换种植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机制了,比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就有稻谷-高粱-大豆轮番更迭种植的概念,这样能够将同一片土地最大化地利用,实现增产增收。

从明清时期到改革开放前,高粱一直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地位,在解决人们温饱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对高粱的喜爱程度只增不减。华北平原连年遭遇干旱,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很不好,很多人遭到贫穷挨饿的困境。而高粱以其抗干旱、耐高温的属性也就成了人们的救命粮,被广泛地种植,种植面积超过了水稻和小麦。

上世纪七十年代,高粱最高的年产量达到了近1200万吨。但是,风水轮流转,高粱最终摆脱不了由盛转衰的命运,到了本世纪初期,高粱的年产量下跌到了不到200万吨。跌下神坛的命运

为什么曾经被视为救命粮的高粱,如今却备受冷落呢?

其实,大家从来没有把高粱当做真正的主食来看,它一直是只一种粗粮。高粱也只能被用作填饱肚子,口感却并没有大米和大豆那么好,其中有一种和葡萄皮一样的物质“单宁”,使它发出苦涩的味道,令人难以下咽。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种植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人们有条件大面积地种植水稻和小麦,玉米的产量也能够达到2000斤/亩以上,而高粱的产量也一般只有1000斤/亩,因此不适合作为一种农作物大规模地推广。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高粱的替代品也层出不穷,更没有哪一种食物被视为不可或缺的救命粮的说法。如今,人们的饮食观念已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口感较涩的高粱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饮食需求。

高粱虽然容易种植,但是营养不能完全满足人体所需。虽然它的淀粉含量在60%至70%左右,但是它的蛋白质里缺乏一种叫“色氨酸和赖氨酸”的物质,食用后难以被人体吸收,这也是很多对健康有讲究的人不喜欢它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种植高粱也给农民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高粱也是鸟类偷食的食物,会引来麻雀等鸟类啄食。当农民忙碌了大半年的成果被鸟类偷食得一干二净,他们直呼亏本,便再也不愿意种植高粱了。

渐渐地,高粱慢慢退出餐桌,以餐后点心和白酒的存在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现如今,在很多食品里还是能够看到高粱的身影,但我国高粱产量供不应求,需要从国外进口来满足需求。

受美国人追捧的“明星”

有数据显示,我国从美国进口高粱的数量最多,美国也是目前数一数二的高粱出口国。2021年,美国高粱的总产量达到1140万吨,将近70%的高粱都用于出口。在我国被抛弃的粮食,为什么美国对它如此青睐呢?

首先,美国西海岸的大片地区降水量少、土壤不肥沃,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无法成活,而高粱适应能力强,在这些地区也就被列入首要栽培的作物名单中。

其次,美国机械化水平高,为高粱的种植和收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即便是种植了上万公顷的高粱,农民只需要开着收割机到高粱地里进行收割就行了,不会耗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高粱能带给美国经济价值。面对国际石油价格不稳定的局面,高粱能够被用来提炼乙醇,加入到汽油中。这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能够缓解由于汽油带来的价格争端,从而使美国在国际上占据有利地位。

在美国种植高粱,既能将贫瘠的土地利用起来,又能缓解能源危机,还能保护环境,真是一举多得。

面对我国高粱需求仍然较高的大环境下,我国云南、四川等地的政府也对高粱种植重视起来,高粱种子又再次回到了农民的手中。

近几年,高粱的产量又回到了超过300万吨,种植面积将近100公顷。高粱作为跨越五千年历史的农作物,见证了中国各朝历代的变迁,也反映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进程。

高粱从明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人民的餐桌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视为不可替代的“救命粮”。而高粱易种植、能炼就乙醇汽油,缓解能源危机的特点,也引起了美国重视,得到了广泛种植,感谢您的阅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