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莫言:“我想把《红高粱》拍成电影,给800块行吗?”莫言挺爽快地说:“行,800块能换头大黄牛,你爱咋改咋改。”
那时候,张艺谋刚因为在电影《老井》里的表现火起来,心里想着要做导演。中国电影市场那时候正经历变化,观众们的口味也在变。张艺谋觉得,得拍一部不同寻常又有民族特色的电影。这时候,《红高粱》这本书就进入了他的视线。
《红高粱》这书一出来就在文坛上火了。书里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山东乡下,主角们在红高粱地里生活、战斗,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张艺谋读完书后,被里面的生命力打动,觉得这书特别适合改编成电影。
张艺谋找到莫言,俩人聊得挺直接。张艺谋说想把《红高粱》拍成电影,莫言听了以后,觉得张艺谋有艺术追求,就同意了。800块钱,那时候能买头大黄牛呢。
拿到版权后,张艺谋就开始弄剧本。书里面的人物多,情节复杂,要浓缩到电影里不容易。张艺谋决定主要讲女主角九儿的故事,通过她展现家族的兴衰和时代的变化。九儿是个敢反抗旧规矩,追求自由的女人,在当时这样的角色很新潮。
为了拍出真实的画面,张艺谋带着剧组去陕北种了几百亩红高粱,等它们长大。电影里那片红高粱地不仅是个场景,还是个情感符号,代表生命顽强、抗争命运。
电影里的爱情故事在战火中展开,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选演员的时候,张艺谋挑了巩俐演九儿,她那时候还没火,但张艺谋看中她身上那种质朴的气质。巩俐把这个角色演活了。还有姜文,他演的是余占鳌,角色需要粗犷勇猛,姜文的气质正合适。
拍电影那段时间很辛苦,不仅要克服自然条件,还得追求艺术效果。张艺谋特别注重颜色,用了红色为主调,红色的高粱、红色的嫁衣,这些都让电影看起来更有冲击力。
电影《红高粱》1987年上映,一出来就火了,大家都说好。1988年,电影还在柏林电影节上拿了金熊奖,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张艺谋通过这部电影成了名,电影也成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这部电影不只是讲了个故事,它把个人、家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人印象深刻。
素材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莫言与红高粱# #傅彪回顾老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