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方文友获得了品读延津赠送的价值60元的辉县轿顶山的旅游门票两张。请在10月底前使用。领取电话:17698225871

近日,在一饭店用餐,偶遇老板用烤箱烤制馉橛,我们惊呼赞叹,老板看我们稀罕,就用盘子端上来几个让客人品尝,看着那烤得金黄的馉橛,听着大家的感慨,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儿时,一切都恍如昨日。

馉橛,有的地方又把它叫做馉饳,是一种用发面做的烧烤食品。蒸馍时,把一个馒头大小的面团,揉成细长条,缠绕在格档戋或高粱戋上,放在火上慢慢烧烤而成。其外形呈螺旋状,掰开,每一个小处又如一个撅子,故名。

馉橛当年在豫北平原乡村广泛流行,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美食。它曾经给那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馋嘴的孩子们带来无数的快乐,如今,时光远去,而它却好像一点也不曾远离,依然深深地埋藏在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里。

还记得,小时候,中午放学回家或者从地里下晌回家,从地里回来的母亲总是匆匆洗手做饭,心急的孩子们总是嚷嚷着"我饿了""快饿死了,饭怎么还没有做好?""啥时候才能吃饭呢?"

母亲心疼孩子,赶三连四,匆匆做好,往往会赶紧先盛给早已饿的慌慌的孩子。摊面饼,烙馍,面条,熥馍,速度都是很快的。

可如果当天的午饭是蒸馍,就不会那么快了。馍不仅要揉,要醒,上锅还要烧大火顶起气,冒气后小火还需要烧上半个小时,等的让人心焦,等的孩子们直嚷嚷。

为了堵住孩子们的嘴,更主要的是心疼孩子们,害怕他们饿着,母亲总会留下两三个馍不放进锅里,等一会儿烧锅的时候会给我们烧馉橛吃。馉橛烧几分钟就可以了,比锅里的馍熟的要早,这就可以让孩子们早一点填饱肚子。

把地锅点燃,红红的火燃起来,母亲会一边烧锅,一边从当院里找来搠在墙边的高粱杆,用刀剁成几截,把馍揉成细条,缠绕在高粱戋上,拿着一端,另一端伸进灶火里烧烤。

烧烤时最好趁烧小火的时候,还需要不断转动,以免馉橛烧得不匀,有的地方烧得乌黑,而有的地方还不熟。

烧的金黄焦酥的馉橛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它不仅蒹饥,吃起来也好吃,在那个经济困难的时期,馉橛一烧好,孩子们顾不得烧手烧嘴,就会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吃的是满口生香。

有时母亲做饭时,还要忙于其他家务,没有时间照看着烧,就会把缠好的馉橛埋在灶炉下面还未燃尽的热灰里,等一会儿掏出来,把上面的灰吹净,也不熰,金黄酥脆的。村里那些粗心的农妇们为了省事,往往都是在灰里一埋了事。

那时,做饭时,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帮母亲烧锅,这样就可以缠着母亲留下几个面团,烧上几个馉橛,而且吃的时候也能比其他兄弟姊妹们先吃上,还可以偷偷多吃一点。

母亲为了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劳动,鼓励孩子们,也会让烧锅的孩子多吃一些。

孩子们吃了馉橛,感觉味道比馍好吃,会给母亲撒娇,要求蒸馍时都要烧些来,母亲往往会依了。孩子们一放学,就会钻到厨房,看午饭是不是蒸馍,如果是,就会大声询问"烧馉橛了么?"而母亲总会拉长了音调,用溺爱的语气回答"烧了,我敢忘了么?我的小祖宗!"

"烧馉橛了么?"炊烟缭绕中,我好像又看到了在那段困难岁月中,村里孩子们拿着馉橛吃得香喷喷的高兴劲。

剪一段红尘,忆一段时光。那长在记忆里的童年美味啊,无时无刻不让我魂牵梦绕。

作者简介:李东方,延津县作家协会会员,廪延美文摄影协会会员。好诗歌,喜旅游。代表作《丢失的故乡》《六月,想念父亲》。文观:发现生活之美,将美展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