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有彩蛋,如果大家对这类似的伙伴视频有兴趣,可以留言!
传统上多用粮谷植物的子实作原料,包括高粱、玉米、小麦、大米、糯米、荞麦等,优质白酒以高粱为主要原料。
提及“高粱”八匠鼎松仁相信大家对《红高粱》应该不会陌生。
目前八匠鼎松仁在整理一些篇章,冬天来临,对于啤酒相关酿造知识相信大家目前也没有什么太大兴趣,所以我想根据前面一些所学,找出整理总结出一些我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实用技术,今天呢,我们就对高粱有一个新的认识,深入认识高粱,老规矩,欢迎大家补充,因为我所编辑的也只是一部分:
1、高粱的特性:
高粱又称红粮,属栗科植物种子(子实),依穗的颜色有红高粱、黄高粱、白高粱之分。
按淀粉分子结构有糯高粱(多产于南方,又称黏高粱)、粳高粱(多产于北方,又称饭高粱)。
糯高粱,其淀粉几乎全是直链淀粉,具有吸水性强、容易糊化的特点,因此出酒率高;
粳高粱则几乎全部是直链淀粉。
高粱所含单宁和色素大部分集中在种皮中,对酒精发酵具有阻碍作用,但微量的单宁在发酵中形成的酚元化合物可赋予白酒特殊的香味。
高粱子实部分的主要化学成分大家可以百度了解一下,在这里八匠鼎松仁就不深入了。
因品种、产地、气候、土壤的不同而有差别,主要反映在单宁、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上。
高粱子实的单宁含量比较高,因为单宁能凝固蛋白质而使酶失活,故高粱一般不用作制曲的原料。
高粱淀粉含量56~65%,根据产地和品种不同,其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均不同。
四川糯红高粱属糯质胚乳型,皮薄红润、颗粒饱满,耐蒸煮、耐翻造,其高粱淀粉含量高(总淀粉含量≥65%),特别是支链淀粉含量高(支链淀粉含量≥92%),糯性好,蛋白质含量适中,籽粒具有角质率小,支链淀粉易糊化,具有糊化后黏性好、不轻易老化的特点,生产的酒出酒率高、品质好。
淀粉是高粱的主要成分,淀粉是一个复杂的化合物,由几百到几千个葡萄糖分子组成,可发酵生成酒精,是白酒原料的主要成分。
从理论上讲,每50kg淀粉可生产质量分数为65%白酒49.26kg,故淀粉愈多出酒率愈高。
单宁在其壳类含量较多,约2~3%;粉粒中仅0.2~0.3%。
单宁有涩味和收敛性,遇铁生成黑色沉淀,并有凝固蛋白质的能力,有澄清作用,会阻碍大曲进行糖化喝发酵,但微量的单宁却有抑制杂菌的作用,不仅发酵率高,还能赋予白酒特殊香味(如生成丁香酸、丁香醛等);
当含量过多时,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会使淀粉酶钝化,出现酒醅发黏,并在开大汽蒸馏时会被带入酒中,使白酒带有苦涩味,以至降低出酒率等。
关于粳高粱与糯高粱:
北方大曲酒多用粳高粱,清香型大曲(如汾酒)认为直链淀粉含量高的非糯型品种较好;
南方的大曲酒和小曲酒多用糯高粱。
糯高粱绝大部分含支链淀粉,结构较疏松,吸水性强,易糊化,非常适宜根霉的生长,四川、贵州名酒多以糯高粱为原料,如川酒及黔酒,他们认为糯高粱品种出酒率高,酒质也好。
粳型高粱的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之比近于1:3,而糯型高粱则为1:17,差异极大。
业界认为支链淀粉高的原料,其产量、质量均较好。
原料中的蛋白质在发酵过程中分解成为各种氨基酸,是高级醇及吡嗪等香味成分的前体物质,又是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生成酶的必需成分。
但氨基酸过量则使酒有邪味,并生成过量的高级醇(杂醇油),影响酒的质量及卫生指标。
关于脂肪含量,脂肪含量高对酿酒不利,会导致发酵过程中升酸快、幅度大,出酒率低,酒液浑浊,也影响酒味。
应尽可能选用脂肪含量低于4%的高粱品种。
但某些杂交高粱种皮较厚,质地坚硬,果胶质和生物碱含量较高,酿酒时必须严格破碎,掌握蒸煮条件,做到“熟而不I黏,内无生心”,方能保证酿酒质量。
经验表明,高粱品种不同,其籽粒成分有一定差异,酿酒的工艺参数要作相应调整,只要掌握了粳高粱的特性,选用红粒种,调节原料配比,稍加改进发酵工艺,粳高粱的某些弱点可以克服,其产量和酒质可接近糯高粱的指标。
另外,高粱适宜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贮存。
调查发现如果贮存的高粱杂质多,水分高,那么在保管中易引起发热。
高粱发热迅速,在15天内就可能导致高粱结块、霉变。
有的企业采用不锈钢夹层保温罐,符合标准的高粱才能入库,入仓后定期倒仓,通风换气。
条件好的大企业可采用大型金属粮仓,效果很不错(如沱牌从美国引进10万吨自动控温、控湿、除杂、除虫的国际一流低湿冷冻储备系统进行储存,粮食不生虫、不霉变、不需要施放除虫剂,确保了酿酒用粮的无污染)。
2、高粱的种植:
高粱酿制白酒久享盛名。
闻名中外的茅台酒、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名酒无一不是以高粱作主料或者佐料酿造而成,形成了我国独特的酿酒业。
高粱白酒以其色香味和风格展现了我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川省是全国白酒产量最多的省,其产量占全国1/4,酿酒业是四川省食品工业的优势产业。
据统计,2010年实现产量229.80x107L,同比增长47.12%,攀上了四川白酒产量的新高峰;
实现利税261.32亿元,同比增长54.31%,首次登上200亿台阶;
实现利润151.86亿元,同比增长60.22%,首次跨越百亿关口。
五项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七叶树占15.9%,产量占25.82%,主营业务收入占38.95%,利税占38.54%,利润占43.26%。
白酒产业已成为四川特别是泸州、宜宾等市的支柱产业。
四川省处于我国西南酿酒糯高粱优势区域带,酿酒高粱在种植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酿酒高粱生产:
据丁国祥等研究,四川高粱种植历史悠久。
2007年四川省的高粱面积占全国的7.15%,总产占全国的6.88%,单产为全国的96.4%。
2009年,四川省高粱种植面积5.2x104hm2,单产286kg/0.067hm2,总产2.2x105t,仅次于辽宁、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和山西等省、自治区,是我国南方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省。
四川省酿酒高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①、产需严重脱节: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四川省白酒产业所需的好亮与所产的高粱基本持平,外调很少。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注意了川酒优势的发挥,白酒产业发展很快,忽视了原料的同步增长,致使酿酒高粱供应由持平转向紧张,由紧张发展到紧缺。
一些白酒企业为了保产量、争效益、求发展,只好乱用原料,不仅影响了川酒质量,而且企业受高粱、酒市场变化的影响很大。
如2008年泸州高粱刚开始收购价为2.80元/kg左右,后期升高到5.00元/kg左右,2009年价格又大幅跃升,成本很难控制。
以现有四川省白酒年产量规模,据测算,每年约需高粱100万吨以上,酿酒用高粱缺口很大,尽管对四川省纯粮白酒的产量难以准确估计,但每年从内蒙古和东北调运大量高粱入川是不争的事实,由此说明四川酿酒高粱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②、高粱产地分布不合理:
四川省高粱主要种植在川南沿河谷地带,以泸州和宜宾市较多,为泸州老窖、五粮液和郎酒提供了大量优质原料。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部和盆地周边山区种植较少,川西、川中的酒厂缺乏稳定的原料来源,被迫成为原料和销售两头在外的企业。
③、良种普及差:
较长时间以来,四川高粱处于自发种植状态,缺乏规划和指导,品种“老、乱、杂”严重,生产上大多种植20世界80年代育成的老品种或地方老品种,良种普及率不到30%,生产水平低。
近年来,单产长期徘徊在230~250kg/0.067hm2,比玉米低50~70kg/0.067hm2,这与高粱自身的生产潜力极不相称。
④、高粱栽培技术落后:
四川高粱多为零星种植,以“间、套、围”种植方式居多,净作面积少,对栽培技术缺乏系统研究,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慢。
育苗技术粗放,秧苗“老、瘦、病、弱”现象严重,种植密度偏稀,一般当“顺带作物”种植,收多少是多少,加之地方品种虫害严重,产量损失很大。
四川酿酒高粱生产发展的对策:
①、以白酒生产量确定酿酒高粱种植规模:
四川省人多地少,吃饭是第一大事,还得兼顾畜牧业用粮,酿酒高粱种植面积不可能无限扩大,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面积很不现实。
四川省要增加总产量,只能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投入,推广良种,提高单产。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经过多年攻关,育成系列杂交糯高粱新品种,其产量比常规高粱品种增产30%以上,每亩(0.067hm2)增产高粱100~200kg,种植2亩杂交糯高粱酒相当于种3亩常规高粱产量,可大量节省酿酒高粱用地,达到占地少产量高的效果,避免了酿酒用粮与人畜争地的矛盾。
杂交糯高粱品种籽粒总淀粉73%,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90%以上,单宁含量适中,再生能力强,完全适宜酿造各类白酒需要,酿酒企业要大胆使用。
②、以名酒厂为中心建立酿酒高粱基地:
四川适宜种植高粱的区域十分广泛,根据工业选择原料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全省要统一规划,选用专用品种,以名酒厂为中心建立酿酒高粱基地。
第一,原料是保证酒厂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基础,原料基地一旦建立,就能使企业克服四处筹集原料、长途调运、找米下锅的被动局面;
第二,一般名优酒厂都是当地政府的税收大户,建立原料基地应该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
第三,有利于促进酿酒高粱种植品种专有化、规格标准化、以保证酿酒高粱质量。
第四,国内茅台酒厂把原料基地建设作为第一车间已取得成效,泸州、宜宾也在积极探索建立原料基地的经验。
声明:本视频来自八匠鼎松仁,未经授权禁止用来做第三方宣传,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③、酿酒工艺对品种要求确定酿酒品种布局:
工艺不同对原料的要求也不同。
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品种改良,特别是杂种优势利用,因此杂交高粱取代部分常规高粱的趋势不可避免。
各类白酒企业都要引进杂交糯高粱进行酿造实验,改进工艺,筛选出适宜本企业酿酒工艺=要求的杂交糯高粱品种,进行推广和生产。
④、增加科研推广投入,改进栽培技术,促进大面积增产:
各级财政要加大对酿酒高粱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及推广的支持力度,为酿酒高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生产上要加大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抓好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增施肥料、加强田间管理等行之有效的技术,保证大面积优质、稳产高产……
后面的八匠鼎松仁就交给大家逐一补充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