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莫言痛快地答道:“行啊,800块能买一头大黄牛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不到十分钟,张艺谋就拿下了红高粱的版权。

1986年,张艺谋眼馋莫言家的《红高粱》,跟莫言套近乎:“嘿,兄弟,你那《红高粱》借我拍拍电影呗,就800块,咋样?”莫言一听,乐了:“成交!800块够我买头壮实的大黄牛了,你爱咋拍咋拍,随便折腾!”就这么着,张艺谋不到十分钟就把《红高粱》的版权给“拐”到手了。

那时候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冒头,大家都跟探宝似的找新路子。电影圈还没那么热闹,导演们都在琢磨怎么拍电影才能既文艺又赚钱。张艺谋这家伙,后来成了电影界的大佬,那时候还是个小年轻,心里就一句话:“电影,我的命根子,豁出去了!”这话说得,透着一股子不顾一切的劲儿,也照出了那个年代年轻人那股子拼劲儿。

再瞧瞧莫言,后来诺贝尔文学奖都拿手里了,那会儿还默默无闻写小说呢。他对文学的那份爱,也是杠杠的。他说:“文学啊,那就是心灵的照妖镜,啥真啥假,一照一个准儿。”这话说的,文绉绉里透着股子实在劲儿。话说有这么俩才子,一个眼神犀利能透视艺术,一个肚里墨水能淹死人。这俩哥们儿,在命运的安排下,咔嚓一下,撞上了!那是1986年,老张(张艺谋)手欠翻开了一本新书,《红高粱家族》,莫言的大作,那乡土味浓得跟老酒似的,生命力旺盛得跟野草一样,直接把老张迷得七荤八素。老张一拍大腿,心想:这玩意儿拍成电影,得劲儿!

于是乎,老张溜达着就去找莫言了,俩人在个破办公室里头坐下了。老张直接放话:“你那《红高粱》,800块卖我拍电影咋样?”那会儿莫言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透明,一听有人看上自个儿的作品,心里头乐开了花。更别提那800块,对穷得叮当响的莫言来说,简直是天降横财。听说他和余华那时候穷得跟啥似的,牙膏共用一管,写稿还得拿旧挂历挡着。所以,老张这橄榄枝,莫言能不接吗?二话不说,成交!俩人叽里咕噜说了没几分钟,合作就这么愉快地定了下来。拿到那版权,老张就开始琢磨咋拍电影了。他眼一瞪,心一横,砸了四万大洋,让山东高密的乡亲们种起了高粱海,说是拍电影用。那时候,中国电影还跟婴儿似的,电视和影院少得可怜,拍电影就跟搭积木似的,条件简陋得能掉渣。

可老张不含糊,他对乡土那套门儿清,硬是把莫言书里那些活灵活现的角色给拽到了大屏幕上。拍的时候,老张跟守财奴似的,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还变着法儿给剧情添料,细节多得跟爆米花似的,故事直接膨胀成原来的两倍大。

他深挖小说里的人情世故,把角色们塑造得跟真人似的,有血有肉。那故事,真实得能拧出水来,看得人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人性、苦难、奋斗,全给扯出来了,让人看完直呼过瘾!1988年,《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抱了个“金熊”回家,直接给国际影坛整了个大新闻。回国后上映,老百姓们也是爱得不行,夸得跟啥似的。这片子讲的是民国时山东农村里的一段爱情故事,土得掉渣却又引人入胜,让人看得停不下来。那时候,全家老少一起出动,电影院那是场场爆满,连盗版碟都火得不行,卖到国外去了。

张艺谋因为这片子,成了“第二代导演的头牌”,姜文和巩俐也跟着火了一把,成了那时候最红的男女明星。各种电影大奖跟不要钱似的往他们身上砸。《红高粱》简直就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块金字招牌,带着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舞台,影响了好几代人。

说起来,《红高粱》这电影,简直就是张艺谋、巩俐和莫言的“转运符”。有人觉得张艺谋拍得好才火了莫言,但我说啊,这俩人是互相成就。没莫言那神来之笔,哪有这电影?没张艺谋这导演才华,莫言的书也不一定这么火。所以说,《红高粱》就是给两个追梦人搭了个台子,让他们好好地秀了一把。岁月如梭,现在莫言老兄拿诺贝尔文学奖,当年那800块版权费,对他而言,简直就是“小钱一桩”,不值一提啦。但聊起《红高粱》的辉煌岁月,莫言还是一脸“想当年”的表情,悠悠地说:“那会儿啊,咱们都是追梦人,热血沸腾,跟打了鸡血似的。《红高粱》火了,不光是我老莫脸上有光,那也是咱们那代人的青春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