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穿越了记忆的美丽眷顾!
文/金焕璐
时值又逢金秋季节,记忆中的麦浪翻滚、稻谷飘香远远望去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时而静止时而随风逐浪!
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家乡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都会永远铭记在心。从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分明的时令再熟悉不过了。春天到处是耕作的人们,田间地头随处可听到赶牛吆喝声、唤儿送籽声、打棒敲击声,鞭马犁地声简直就是一首无人指挥的交响乐团,在演奏一首献给大地的赞歌;夏天整个田野碧波荡漾,高处的玉米、高粱比个似的疯长,低处的小麦、谷子也互不相让,到处是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秋天放眼望去是满眼的金浪翻滚,点缀上红的高粱穗、弯腰的黑糜子,呈献给乡亲们的是色彩斑斓的收获希望;冬天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孕妇,在卸掉满身的包袱后,一脸的满足和幸福静默地躺卧着,静静的安歇着。再加上老天爷给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绸缎,于是就开始了甜美的冬眠。
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从这段话里我们看到的是期待和美好,那年月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乡亲们每年都周而复始的播种着希望,重复着和昨天同样的故事。禾苗沐浴着朝阳雨露一天天的茁壮的生长着,这时候就要像照顾婴孩一样,精心的呵护地里的庄稼:除草、灭虫、施肥、打药一样不能少……
记忆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锄草,老百姓话通俗的讲也叫铲地。当禾苗破土而出后远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到处显露出勃勃生机,看着那齐刷刷又嫩又绿的禾苗着实惹人喜爱,老乡们一年的收获梦都徜徉在这碧海田野间了。这时候一定要及时的铲、趟让禾苗在干净宽松的的环境下生长。联产承包后每家每户的土地都是集中在一块的,这样也方便管理。
那时候我也就是十几岁的样子吧,整天跟在哥哥的屁股后,像个小大人似的也肩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当站在田地的这头望不到另一头时,心里真是打怵啊!那足有七八百米长,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垅,从这头铲到另一头,那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啊,不仅仅是要接受灼热阳光的洗礼,还要把草锄的干净而不伤到禾苗。就这样每一垄的锄草劳作,都是伴着无数汗珠子滚落下,溅满了土地滋润了禾苗。正如唐朝诗人李绅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所说的一样,充满了艰辛和苦涩。
记得小时候,每到秋收季都会跟随大人们到田间劳作,起初的那份兴奋,顷刻间就会被灼热阳光和麦芒、禾叶刮伤后浸过汗水的皮肤灼痛所替代。于是,不得不偷懒磨洋工般的跟着应付每一天的劳作。其实大人们心里清楚得很,像我这样连个半拉子都算不上的参与,说的好听点充其量就是捧人场增点人气而已,或许在大人心里也算是聊以**吧。
这样的季节是家家户户最忙碌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怕耽误了时令,影响了秋收造成损失,所以人们管这个季节叫做“忙秋,”对于农家人来说,一年的期盼都寄托在黑土地上泛出的满眼金黄。尽管那时候我年龄尚小,大人们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跟着去田间参与劳作,不指望你出多少活儿,至少可以慢慢地而学会一些劳作技能,这些劳动技能,都是在年复一年的劳作中亲身经历所得来的。因为正值秋忙季节,家家户户都争相抢收,在不同地块,不同作物和有着不同人群的田野间,男人们个个赤膊上阵,女人们也是简装出发,每个人都是动作麻利挥汗如雨,有的挥镰放到一片片麦浪,有的一搂一抱撂倒一垛垛玉米高粱,还有的实在太累了,慢慢伸开尚未直起的腰,眼睛毫无目的眺望远方……
远远望去在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得舞蹈下,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犹如在画中的色彩中上行走。我想,这样的场景在画家的眼里就是最好的写生素材,也一定会成为画家们的最爱。
文/金焕璐
时值又逢金秋季节,记忆中的麦浪翻滚、稻谷飘香远远望去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时而静止时而随风逐浪!
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家乡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都会永远铭记在心。从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分明的时令再熟悉不过了。春天到处是耕作的人们,田间地头随处可听到赶牛吆喝声、唤儿送籽声、打棒敲击声,鞭马犁地声简直就是一首无人指挥的交响乐团,在演奏一首献给大地的赞歌;夏天整个田野碧波荡漾,高处的玉米、高粱比个似的疯长,低处的小麦、谷子也互不相让,到处是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秋天放眼望去是满眼的金浪翻滚,点缀上红的高粱穗、弯腰的黑糜子,呈献给乡亲们的是色彩斑斓的收获希望;冬天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孕妇,在卸掉满身的包袱后,一脸的满足和幸福静默地躺卧着,静静的安歇着。再加上老天爷给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绸缎,于是就开始了甜美的冬眠。
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从这段话里我们看到的是期待和美好,那年月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乡亲们每年都周而复始的播种着希望,重复着和昨天同样的故事。禾苗沐浴着朝阳雨露一天天的茁壮的生长着,这时候就要像照顾婴孩一样,精心的呵护地里的庄稼:除草、灭虫、施肥、打药一样不能少……
记忆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锄草,老百姓话通俗的讲也叫铲地。当禾苗破土而出后远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到处显露出勃勃生机,看着那齐刷刷又嫩又绿的禾苗着实惹人喜爱,老乡们一年的收获梦都徜徉在这碧海田野间了。这时候一定要及时的铲、趟让禾苗在干净宽松的的环境下生长。联产承包后每家每户的土地都是集中在一块的,这样也方便管理。
那时候我也就是十几岁的样子吧,整天跟在哥哥的屁股后,像个小大人似的也肩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当站在田地的这头望不到另一头时,心里真是打怵啊!那足有七八百米长,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垅,从这头铲到另一头,那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啊,不仅仅是要接受灼热阳光的洗礼,还要把草锄的干净而不伤到禾苗。就这样每一垄的锄草劳作,都是伴着无数汗珠子滚落下,溅满了土地滋润了禾苗。正如唐朝诗人李绅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所说的一样,充满了艰辛和苦涩。
记得小时候,每到秋收季都会跟随大人们到田间劳作,起初的那份兴奋,顷刻间就会被灼热阳光和麦芒、禾叶刮伤后浸过汗水的皮肤灼痛所替代。于是,不得不偷懒磨洋工般的跟着应付每一天的劳作。其实大人们心里清楚得很,像我这样连个半拉子都算不上的参与,说的好听点充其量就是捧人场增点人气而已,或许在大人心里也算是聊以**吧。
这样的季节是家家户户最忙碌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怕耽误了时令,影响了秋收造成损失,所以人们管这个季节叫做“忙秋,”对于农家人来说,一年的期盼都寄托在黑土地上泛出的满眼金黄。尽管那时候我年龄尚小,大人们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跟着去田间参与劳作,不指望你出多少活儿,至少可以慢慢地而学会一些劳作技能,这些劳动技能,都是在年复一年的劳作中亲身经历所得来的。因为正值秋忙季节,家家户户都争相抢收,在不同地块,不同作物和有着不同人群的田野间,男人们个个赤膊上阵,女人们也是简装出发,每个人都是动作麻利挥汗如雨,有的挥镰放到一片片麦浪,有的一搂一抱撂倒一垛垛玉米高粱,还有的实在太累了,慢慢伸开尚未直起的腰,眼睛毫无目的眺望远方……
远远望去在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得舞蹈下,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犹如在画中的色彩中上行走。我想,这样的场景在画家的眼里就是最好的写生素材,也一定会成为画家们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