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在心口难开

中秋节已过去近半月。
月饼还有好些未曾消灭。
今年家里的月饼并不多。
总共才一盒,小小的8小只。
可就是迟迟不见减少。
虽然心里爱得很,可脑袋却时时提醒自己:尽量少开口,尽量别吃它。

偶尔放纵一下,时时警示自己。
吃甜品,成了一种奢侈。

回想小时候,喜欢一切甜的东西。
千方百计搜寻。
香瓜、西瓜、南瓜,
玉米秸秆、芦柴根、甜高粱杆儿,
茅草根、嫩棉果肉、土蜂肚子里的蜜囊。
孩子们自然有孩子们的秘密,
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大自然的甜品名单,
也就越拉越长。

正宗的甜品,难得。
麦芽糖,倒是偶尔会有小商贩挑着担子兜售,清脆的铜锣声惹得村子里的孩子们心痒难耐。可是换糖的牙膏壳、塑料纸,实在难找。
用钱买?简直是开玩笑。大人们仅有的几张票子,买盐,买火柴,买煤油,买衣料,根本不够用。
水果糖块,只有新春拜年,以及婚嫁喜事,才能一觅芳踪。
常常舍不得吃,一直到糖块融化,沾湿包装纸。
至于高粱饴、牛轧糖、奶糖,那些高级货,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要碰上经济条件好的出手大方的人家才有。也许一年也遇不上一两回。
至于香甜的水果。对大部分农村孩子而言,只存在于课本上的插图里。
样子已经相当熟悉,对味道却一无所知。
等到见到实物,首先受到震撼的是鼻子,香甜的气味让人刻骨铭心。
相比较起来,口感倒在其次了。

最常见的甜品,是几分钱一小包的“糖精”。虽然价格低廉,仍然不是想吃就吃。一般是初夏麦子上场,开始进入三夏大忙。为了应对辛苦的农活,家家户户制作由元麦炒熟机器磨碎的方便食物——焦屑,这才买上一包糖精,给焦屑增味。

那时候,甜的东西总也吃不够。可是,哪有啊!

现在,糖,棒棒糖,红枣,蜂蜜,巧克力,各种糕点。
常常是放上半年,依然不见动静。
连送给亲友领居的孩子们吃,也会被婉转地阻止,怕坏了孩子们的牙齿。

也许,保持对甜味的渴望,才是我们一生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