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我是 小碗非著名专业吃货「郑郑」。
碗家这几年,一直给大家食辩各种产地美食、食材和商超里的各种包装美食,也教大家如何更好选到更健康、更划算的美食。
郑郑从中也看到了不同品类食品的配料表,明白了一个道理:
要认清一个产品是否是好产品,其实并不难。
方法也很简单:看配料表,看配料表中的前几位。
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商家糊弄:
明明说是全麦面包,排在配料表第一位的却是【小麦粉】。
明明说是无糖饮料,又偷偷加了【人工甜味剂】。
这些号称全麦、无糖的健康产品,不仅坑我们的钱,还会伤害我们的身体!
因此,郑郑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看食品的配料表,最需要注意其中这2类东西。
第一类:隐形糖
如果是常见的添加糖,大多数时候我们也能通过看配料表分辨出来。
比如这些常见的游离糖:
游离糖:
蔗糖、白砂糖、葡萄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冰糖、红糖、赤砂糖、黄糖、黑糖、绵白糖、果糖、糖粉、麦芽糖、饴糖、糖蜜、枫糖浆、玉米糖浆、龙舌兰糖浆、玉米糖浆固体、结晶果糖、转化糖浆、蜂蜜、浓缩果汁。
这类游离糖,从健康角度来说,可以说是一种 【坏碳水】。
「坏碳水」指消化快、升糖指数高的碳水,,它们能被身体快速吸收, 迅速升高血糖,给身体代谢带来很大压力。
直接吃高浓度的蔗糖、果糖、葡萄糖,不仅会导致我们摄入大量卡路里还没有饱腹感,其他营养素也几乎是 0,为身体埋下肥胖和各种疾病的隐患。
所以,如果在食品包装上看到这类游离糖出现在配料表中,最好放回货架啦!
现在大家的健康意识提高了,对于食物中明显存在的糖也开始警惕,转而选择更为健康的“无糖”产品。
但很多时候产品包装上或商家宣传的无糖,仅仅只做了没有添加蔗糖,暗地里却偷偷加了很多“隐形糖”!
比如这2种功能性糖和甜味剂:
功能性糖:
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大豆低聚糖、水苏糖、棉籽糖、菊粉、多聚果糖、魔芋多糖、β- 葡聚糖、低聚乳果糖、低聚木糖、聚葡萄糖、乳果糖。
甜味剂:
木糖醇、赤藓糖醇、甘露糖醇、乳糖醇、山梨糖醇、甜菊糖苷、罗干果糖苷、糖精钠、阿斯巴甜、阿力甜、安赛蜜、甜蜜素、三氯蔗糖、纽甜。
用功能性糖和甜味剂来代替精制糖,确实可以帮我们规避一些糖的危害,同时又可以带来丰富的味蕾上的感受。
不过,郑郑还需要提醒一下大家: 即使是这2类糖,也不要无节制地喝哦。
第二类:隐形脂肪
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脂肪,让我们越吃越胖,甚至还有健康风险。
隐形脂肪中的【反式脂肪】更要警惕,如果你在配料表中看到这些名字,一定要三思后再买!
反式脂肪:
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棕榈油、精炼棕榈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物奶油、起酥油、人造酥油、植物酥油、植物黄油、奶精、植脂末、精炼植脂末、代可可脂、固体植物油、固体菜油等。
这类反式脂肪酸可以说是一种「极坏的脂肪」,过多摄入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对儿童的伤害更大,有证据表明反式脂肪酸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神经系统健康。
如果买给孩子吃的食物中看到这些反式脂肪,还是换更健康、配料表更简单的吧~
小碗做了5年科普,3年食辩,常常跟大家强调平时买食物时,多看一眼配料表。
根据配料表做判断有一个基础标准,记住:
大多情况下,配料表越短的食品,可能加工程度越低,也越接近天然。
从健康角度来说,吃低加工程度、更天然的食品,更值得提倡。
因此,配料表的长短,可以粗略作为日常选购食物的重要参考之一。
写在后面:
隐形糖和隐形脂肪都是我们日常中比较容易忽略的“健康饮食盲区”,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到大家更轻松的吃到健康食物。
认清食物的本质,吃得更放心、更健康,小碗正在努力,大家一起努力~
最后也别忘了给我们点个“在看”和“赞”支持一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