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学习强国报道《南平政和:凝心聚力抓项目 提质增效促发展》。

◎7月22日,新福建报道《“双建”合璧 相得益彰——政和县东平镇将党组织建在一线,聚力项目建设》

近年来,南平市政和县东平镇持续探索党的建设和项目建设契合点,在11个重点项目上建立临时党支部,聚焦项目工作重点、项目进度节点、项目民生热点,实行全流程专班推进、全要素保障服务、全周期跟踪调度的闭环管理机制,有效实现党建组织力转化为项目攻坚力、发展推动力。

支部建在工地上,项目跑出加速度

走进茶是康(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标准化产房内,工人们正在对毛茶进行精制、挑拣、色选,目前厂内储存白茶150万斤,预计年产值达1.6亿元。

茶是康(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标准化厂房内工人正在对毛茶进行挑拣、色选

总投资5.09亿元的茶是康(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是政和县统筹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项目。项目一期从签约到开工仅用2个月时间,开工到部分投产仅4个月,是政和县首个实现“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的项目。

提高效率就是提增效益。“以往我们项目业主一手要抓项目进度赶工期,一手要协调各个部门审批项目手续。现在临时党支部提供包办代办‘一站式服务’,我们可以心无旁骛抓项目进度,效率大大提高。”茶是康项目负责人叶衍炳表示。

茶是康(福建)“三茶”融合发展项目

东平镇传承弘扬廖俊波同志“一个项目落地,需要千百个理由;一个项目不落地,只要一个理由。”优秀精神品质,建立“一个重点项目、一个临时党支部、一个服务专班、一套保障方案”“四个一”机制,每周一调度,半月一通报,一月一会商,有事及时商量、问题快速解决。2023年上半年,正式项目开工率达到100%。

党员一线解难题,攻坚有了排头兵

近日,政和县东平高粱生态酿造观光产业园项目完成奠基仪式,目前,项目正在进行酒窖、勾调灌装厂房及综合楼土方施工。

“项目选址内原来有座110KV的电塔一直影响开工进度。迁移工作涉及设计方、施工方、产权所有方的协调工作,还牵涉到迁移期间光伏发电不间断并网问题,多亏支部党员多方协调才得以解决”项目负责人张步瑞说道。

项目建设中突出的难题是“协调难”。东平镇创新建立企业首席服务官机制,搭建《政企之窗》平台,先后组建16支党员先锋队、5个老党员工作室,通过健全一线问题收集—反馈—办理机制,为项目报批审批、银企对接、矛盾调解等方面解决问题218个,完成征地1300余亩,党组织成为项目攻坚一线硬核力量。

组织牵线引才智,农业有了科技芯

走进东平盛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棚,下层的大豆葱葱郁郁,颗粒饱满;上层套种的阳光玫瑰葡萄缀满枝头,晶莹剔透。科技特派员们正在田间指导病虫害防治。

科技特派员在盛庭农场指导大豆病虫害防治

“我们项目是2021年8月进来的,项目一落地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前期支部党员在用地、用工、农场建设等方面给我们提供很细的服务;后期又帮助高位嫁接‘智囊团’,实行‘粮油作物+经济作物’高效立体栽培,我们这边的葡萄比江浙地区的葡萄早上市近半个月,可以抢占市场空挡期,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盛庭农场董事长叶祖清说。

项目不仅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支部党员当“媒人”,帮助农场牵手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签订现代农业发展合作协议,实行300亩“粮油作物复合经济作物立体种植”模式;与科技特派员结成利益共同体,搭建肥水一体化连体温室大棚,后端建设智控中心,只需1个人就能够对24个大棚的温湿度、光照度、土壤微量元素进行动态监测和调控,实现传统农业从“靠天吃饭”向“靠科技吃饭”,“靠经验”向“靠数据”转变,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目前,该农场是全省单体投资最大的“粮油作物-阳光玫瑰葡萄”复合种植基地。

东平盛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

“下一步,东平镇将认真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以‘保平安、补短板、促发展’百日攻坚行动为抓手,坚持‘项目落地在哪里,党建就服务保障到哪里’,围绕项目、服务项目、聚力项目,将党组织建在工地上,把党建抓在第一线,在一线转作风、解难题、促发展,推动党的建设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聚力并进。”东平镇党委书记叶衍森表示。

◎7月14日,乡村干部报报道东平镇《“小板凳”架起干群“连心桥”》。

“书记常和我们坐在一起说说话。我随口一说巷子里没有路灯,晚上出行不方便,没想到书记记在心里,没过多久巷子就亮了起来。”福建省政和县东平镇凤头村村民张东明笑着说。摆几把小板凳,村干部与村民围坐谈心,政和县的村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板凳会议”。

政和县认真落实“四下基层”工作法,持续深化“坐坐群众的小板凳”机制。该县围绕“板凳党课”“板凳会议”“板凳家常”等3项内容,落实驻村工作、学习培训、便民联系等要求,用好定期点评、调阅记录、实绩考核等3条措施,县乡村干部贴近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利用廊桥、凉亭、农家小院等场地,与群众学理论、讲政策、拉家常、话发展,为群众排忧解难。今年以来,政和县累计组织“送课下乡”活动153次,召开各类“板凳会议”329场,收集意见建议441条,通过建设“口袋公园”、“长者食堂”、智慧公交站台、休闲步道等举措,解决群众诉求229个。一条板凳,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推动了政策执行,提升了基层治理,推进了乡村振兴。

◎7月20日,闽北日报头版报道《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政和县东平高粱生态酿造观光产业园开建》。

16日,政和县东平高梁生态酿造观光产业园开工建设。

东平高梁生态酿造观光产业园是政和县做活“一瓶水”,推动“酿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项目。项目规划面积135亩,总投资5.64亿元,主要建设集研发、酿造、交易中心等为一体的综合楼,文化创意园,万吨地下酒窖,酿造工艺展示体验馆,酒文化广场及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与旅游功能设施。

东平镇是千年古镇,素有“茶乡酒镇”的美誉。好山好水出佳酿,凭着特殊的地理条优质的水源和独到的酿制工艺,这里出产的东平高梁酒名声远扬。

据政和县志记载,在东平古镇,明朝时期当地白酒酿造工艺就十分发达,民间酿酒工艺及配方至今流传,村民家庭式酿造白酒现象十分普遍。东平高梁酒正是对千年古镇白酒酿造历史的传承。

“东平高梁的芬芳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小盆地气候和金峰山优质的水源,靠的是‘一水二曲三工夫’。”福建东平高梁酿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步瑞说。创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东平高梁酒厂1997年倒闭,闻着酒香长大的张步瑞不想让东平高梁酒酿造技艺失传,与原酒厂的部分老工人一起,于2003年创办了东平高梁酿造有限公司。

在传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公司引进高梁酒酿造新工艺、新设备,与福建省轻工研究所等科研部门合作,产品行销本省及上海、湖南、江西等地。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能3000吨,产值3.5亿元,将进一步延伸东平“酿造+”产业链,扩大东平高梁酒的知名度,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7月9日,闽北日报头版图片新闻报道政和县东平盛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

4日,工人在政和县东平盛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采摘阳光玫瑰葡萄。盛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大豆—阳光玫瑰葡萄”复合种植基地,规划面积600亩,总投资2.1亿元,目前已经流转土地300亩,阳光玫瑰葡萄下层套种大豆等粮油作物。目前,该产业园的阳光玫瑰葡萄陆续上市,每天产能约7000公斤,主要供应浙江嘉兴、广东深圳等地。(曾大龙 陈佳琪 摄)

◎7月13日,闽北日报报道《盛庭农场:复合种植赋能乡村振兴》

仲夏时节,葡萄丰产。8日,在政和县盛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20余位工人正忙着装运阳光玫瑰葡萄,准备发往浙江、广东等地市场。

“前几天葡萄已陆续产出上市,目前每天产能六七千公斤。”政和盛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场负责人马体青介绍。

盛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政和县东平镇营前农场社区,是当地贯彻落实“五个万亩”现代农业工程、大力发展名特优水果的示范性项目之一。农场规划面积600亩,总投资2.1亿元,目前已流转土地300亩。“去年,我们与福建农林大学签订现代农业发展合作协议,探索实施粮油作物复合经济作物种植模式,上层套种阳光玫瑰葡萄等藤本经济作物,下层种植大豆等粮油作物,在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地双收’。”盛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法人叶祖清说,这里已成为目前全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大豆-阳光玫瑰葡萄”复合种植基地。

“在科特派的帮助下,我们在不破坏耕作层的情况下追施有机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叶祖清说,农场引进的水肥一体化温室大棚,具备智能温控、高温报警、微量元素和水含量动态监测等功能,实现了种田“靠经验”向“靠数据”转变,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预计今年阳光玫瑰葡萄能产出10万公斤,产值达400万元。

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农场还通过向当地村(社区)固定分红、吸纳周边村民就近务工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今年34岁的营前农场社区居民李有蓉在农场上班,月收入超过4000元。李有蓉说:“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来源:学习强国、乡村干部报、新福建、闽北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