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郑永生,男,1963年出生,笔名郑直,寓意直来直去,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爱好文学基本到了如痴如醉地步,喜欢途步孤行旅游,小打小闹写点游记,曾经没事就弄点短平快的“豆腐块”,偶尔也弄点杂谈、通讯、专访等,现在开始琢磨起零零散散的追忆文章,就想留下点絮絮叨叨的人生百味。从前在《冶金报》《中国交通报》《中国经营时报》《辽宁日报》《辽宁经济报》《写作》《党风月报》《廉政之声》《本钢日报》等国内报刊发表400多篇文章。
高粱地里采乌米
原创:郑永生
前不久,我和几位发小同学小聚,把酒言欢略有醉意时,同学老奈唱起了“身边的那片田野啊,手边枣花香,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一听到这首电视剧《红高粱》的主题曲,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儿时的经历。那个年代我们很穷,而且衣食住行也很简单,但年少时光的每一幕都镌刻着欢乐。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高粱地里采乌米。当时乌米算是一种美食,不仅满足我们的胃口,更是一段珍贵的童年记忆。
乌米就是高粱黑穗病的产物,得了黑穗病的高粱秸就不再结高粱了,在本该结高粱的穗子里结出来的就是乌米。
扒开绿绿的叶子,露出的是白白的像香烟般粗细和长短的乌米,剥开后,里面却是乌黑乌黑的,所以叫乌米。
乌米有不同的叫法,通常愿意叫“乌闷”,打乌闷叫采乌米。”南方叫“灰包”“窝迷”“霉霉”“乌麦”等。乌米的吃法也很多,采完直接剥皮吃,还可与土豆、茄子、豆角混合炖菜,或者单独蒸着吃,南方做成乌米饭。
开始采乌米并不是都会,哪个是高粱?哪个是乌米?真的分不清。邻居张哥领着我们采了好几回乌米,他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个是高粱,哪个是乌米,他告诉我:“苞散的是高粱穂,苞硬点的则是乌米。”高粱穗被掰开后,这棵高粱就不长粒了,成了一棵废高粱。乌米“老”和“嫩”也有区别,手捏苞比较硬是老的,而苞软则是嫩的,渐渐的我学会了靠感觉来判断。
每年暑假,老师规定四个人一个学习小组,我和邻居三个小孩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就到我家来学习。我家住在村西头,离三道沟和四道沟最近,生产队种的全是青一色的大高粱,因为那时没有化肥没有农药,自然乌米就多。学习小组做完作业,我们就跑到三道沟,趁看青的不注意偷偷摸摸溜进高粱地,那时天气贼热,高粱地里不透风,我们几个小孩顺着一垄垄的高粱棵子往前走,眼睛紧盯高粱穗,不大功夫我就发现没有吐粒的高粱,就是乌米。我小心翼翼搬弯高粱秆,打开外边裹着的皮,发现表皮有一层灰色的嫩膜,立即掰下来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得满脸都黑了吧唧的,香得直吧嗒嘴。吃得正香时,突然同学尤老四喊道,看青的来啦!我们几个人闭上嘴,悄悄蹲下,在高粱地里一动不动,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被汗水浸过的红印钻心的疼,我们也不敢出声,只听看青的叨咕:“这是谁这么缺德,高粱掰成这样糟蹋了,高粱和乌米都分不清……”等看青的走远了,我们蹑手蹑脚继续采乌米,当我们从高粱地出来的一瞬间,身上落下一层高粱花子和叶上的白粉,绽放着满嘴的甜腻,黑黑的牙齿,黑黑的舌头,荡漾在我们脸上无尽的欢意。我们坐在地头上,比谁采得多,谁采得少,除吃掉的不算,将几根一组乌米的叶子挽成一个疙瘩,一捆一捆地拎在手上,回家生吃蒸吃或者和其它菜一起炖,感觉象过年一样,喜气洋洋,回味无穷。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四道沟采乌米,突然发现从垄沟里穿出一条蛇,并且一直盯着我,还吐着信子,可把我吓坏了,扔下镰刀刚想跑,同学殿义小声说,站着别动。过了好长时间,这条蛇慢慢钻进草丛中,这回有经验了,先看垄沟,再看高粱穗,那天我就采了几根,其他小伙伴采了一大抱。
那些年,在高粱地里除了采乌米,还能采到曲麻菜、菇娘儿、黑天天、甜杆等等。菇娘成熟时通红通红的,吃起来苦涩酸甜,女生把里面的籽透出来,搁嘴里吹“咕叽咕叽”声,高粱杆长出来细长,跟别的高粱不一样,发现后用刀割断,迫不及待地用牙齿撕开外皮,咬下一口,甜蜜的汁水在口中流淌。有时候还能在高粱地里逮着蝈蝈,向同学炫耀。
不管怎么说,乌米、菇娘、黑天天、甜杆等是我们儿时的小零食。
记得每到秋天,火红火红的高粱像无数的火把,映红梯田地头,高粱穗一嘟嘟的上面缀满了丰收的果实,这时就很难采到乌米了(乌米分两茬)。乌米虽然是我们的最爱,但我更爱红高粱,因为高粱全身都是宝。
秋分时节,村民就开始割高粱,先用镰刀一棵棵割倒,再割高粱穗,秆和穗分开,杆晒干破皮编席子做炕席用,叶子喂牲畜,高粱壳子用来当枕头的填充物,把穗去掉扎笤帚和炊帚,打完后的高粱米做饭或者熬成高粱粥,还有的把高粱米磨成面粉与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蒸窝窝头可好吃了。高粱根也叫高粱茬子,刨出来,晒干就可以当柴禾做饭。高粱作为优质原料,还可以酿酒,据说家喻户晓的茅台酒就是选用优质高粱酿制的。
时光荏苒也好,白驹过隙也罢。儿时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度过。采乌米早已成为过往云烟,如今乌米淡岀人们视线,不被人所顾及,但是那乌米、那高粱地,那记忆,是我难以忘怀的滋味。
声明
1、印象本溪遵守互联网有关法规制度,履行相关义务,作品均为腾讯官方审核通过后发布。
2、正式发布的原创作品遵循署名作者文责自负的原则,印象本溪不持任何观点和立场。
3、对于涉及政治敏感、地域歧视、攻击谩骂等易使本平台被违规处理的文后留言,印象本溪不会进行精选。
4、作品在使用来自网络的图文素材时,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欢迎原作者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及时予以删除。
5、印象本溪是本溪百姓的情怀平台,只关注本溪的人文历史等方面话题,无商业用途。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
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