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赤水河谷摇曳的红缨子高粱(花袭君)
★庐陵裁纸

高原。高原有高度,缘因离天近。青藏高原,世界屋脊,离天最近的地方。中国才有世界上离天最近的地方,感谢上苍。藏传佛教的信徒,一步一长拜,朝拉萨。
云贵高原。云南,彩云之南。仰望星空,心生敬畏。仰望彩云,胸荡诗意。贵州,多彩贵州。做客贵州,满桌贵人。
俺提个破包、夹本薄书,起、降茅台机场。有人颇惊讶,茅台你也有朋友?是呀,茅台的“琅琊王”强先生是俺的朋友,还有他的妻子——传奇艳子,还有“酱香新传人”罗大师……因为,俺的朋友,满腹魏晋风华、两袖魏晋风度、一身魏晋风骨的崇明,二十年前和“琅琊王”在茅台镇打拼事业,成为好友。崇明让俺醉贵人。
茅台泡一周,浑身“尨滚”,安然降落庐陵,俺念想深刻。比喻总是蹩脚的。若用“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魏晋风华来比喻这几位贵人朋友,崇明“酱香突出、幽雅细腻”,“琅琊王”“酒体醇厚”,艳子“回味悠长”,“酱香新传人”“空杯留香持久”。呵呵。
俺还有最深的念想,那是赤水河两岸,重阳时节,一片又一片,此起彼伏,日夜摇曳的红缨子高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万能的上苍既然造了万物(含人类),就一定会慈悲地关爱万物。过去,有谚语说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山多地偏土贫瘠,交通窘困,民生多艰。远离中原文明,古时称贵州人为“蛮夷”。俺称贵州人为贵人。
比如,上苍自知愧对“贵人”——贵州人,就给了贵州人“云贵马”,它个头小气力足吃苦耐劳,山间铃响马帮来,驮盐、驮茶、驮酒,驮来山寨梦。就给了贵州人“红缨子高粱”,耐旱耐瘠,籽粒小却坚硬如沙,剖面如玉,淀粉十足,果腹、做米果、酿酒,红了贵人梦。就给了贵州人一段巨型“V”字母(英文“胜利”一词的首字母)一般的赤水河谷和两岸的茅台古镇——“中国第一酒镇”。
高粱,按穗的颜色分为红、黄、白、褐四种,按籽粒所含淀粉分为粳、糯两种。糯高粱淀粉含量低于粳高粱,出酒率高于粳高粱,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酿酒原料。
赤水流域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一种举世罕见,与其他地区的高粱不同,被称作“小红粮”的糯高粱,当地人俗称红缨子高粱,皮厚、粒小、干燥、耐蒸煮,淀粉含量比外地高粱多三成。
各地都能种红缨子高粱,唯有赤水河流域的品质**。俺在“茅台酒15.03平方公里核心产区”的黔河酒厂,将一粒红缨子糯高粱切成两片,其断面如同玻璃纤维丝,结构紧密、平滑,坚硬如同玉石、沙子,这也许是茅台人称红缨子高粱为“沙”的缘由。只有这种糯高粱才适宜茅台酒七次取酒、八次摊凉、九次蒸煮的传统坤沙工艺。“坤沙”,根据当地方言音译,意为完整的“沙”(高粱)。每一轮取酒,红缨子高粱的营养被合理地分批次消耗。用刀切开外地高粱,瞬间成粉,几乎没有完整的两半,更无法多次蒸煮取酒,大多在第五次取酒就被榨干。
酿酒,原料是决定其风格、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重阳前后,赤水河谷摇曳的红缨子高粱,最适宜酱香酒的酿制,茅台镇大大小小的酒厂都选用它酿酒。仁怀市政府的朋友说,茅台地区的红缨子高粱种植已引入绿色控制系统,好几十万亩红缨子高粱种植户,采取订单农业模式,按仁怀市政府农业标准化规程种植,从种子、肥料、收割、收购、运输、仓储各环节,采用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可溯源头,确保茅台酒酿造所用高粱的高品质。
红缨子高粱、赤水河谷、“12987”古法坤沙工艺,这三者是其“天道”,是茅台酒之所以成为“中华经典、世界唯一”的决定性因素。茅台酒是遵循天道之物,是“天酿”。俺在茅台镇观看的,当地巨资打造的关于茅台酒的前世今生的大型实景演出,其剧名就叫《天酿》。
“粮是酒之肉”。红缨子高粱,“小鲜肉”也。一壶真雅吾最爱,魏晋风华酱酒香。魏晋风华这一壶的“真”内容,有许许多多,其中的原料——红缨子高粱尤为真实可靠、真实醉人、真诚永远。
缘因,红缨子高粱,离天近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