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不是高粱:一个被文人带进沟中的常识性错误

稷是什么?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它就是粟,也就是西北地区人们常说的谷子。谷子最早称为禾,甲骨文中的“禾”字就是粟成熟时穗子下垂的模样。最初的时候,禾、粟是有区别的,禾是指这种作物,而粟是其籽粒。后来就混了,有时两者甚至成为粮食作物的统称。

由稷组成的词,我们最熟悉的是社稷和后稷。社稷中的稷指的是谷神,当然是当时最重要的作物,是人们用来祭祀的对象。甲骨文可清楚看到它原有的形象——一个人朝着禾跪拜,后来也成为了这种作物的名称。后稷据传是周朝统治者的先祖,名叫弃。后稷其实是远古时期的一个官名,可能相当于现在主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当然那时候农业是最重要的。可能周人以此为荣,把官名作为自己先祖的名字了。稷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古代,禾、粟和稷都在用,不同时期叫法有所不同。可是,在清代中期,出了一个叫程瑶田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文史、地理、音律、书画无所不通。不知道是玩腻这些高雅的东西,还是其它什么原因,他写了一本名为《九谷考》的书,对九种作物进行考证。虽然这本书引用资料丰富,对研究农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他在书中采信了元代本草学家吴瑞之说,并根据臆想提出稷就是高粱一说,却成为后人的笑柄。

虽然稷的高粱说不值一提,但是,建国以后的文化界名人郭沫若却继承了这个错误,以致这一谬误广为流传。

高粱是一种外来作物,原产非洲,引进到中国时间不是很清楚,距今应该在1500年以上。这种作物很可能经印度传入到中国的,因为印度距今4000多年前的哈拉帕时期已开始种植高粱。由于高粱的单宁含量很高,不适宜作为主粮。

在中国,大凡引进作物的名称都会借用中国原产作物的名称。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番茄、洋葱、向日葵、黄秋葵、番薯、玉蜀黍、胡麻、胡桃、胡瓜、土豆等。

历史上,高粱有秫秫、芦粟、茭子、木稷、蜀黍、蜀秫等多个名称。秫秫中的秫就是古代对黏性粟的叫法,所以,以前还把糯稻叫秫稻。高粱借用的粱,其实也是粟的别称,成语黄粱一梦,就是指它而不是高粱。什么叫粱争议颇多,一般认为粱是品质较好的粟,或者粟的地方特有品种。在有些地方,高粱又叫芦穄,穄是指不黏的黍。可见,若是古老的本土作物,绝不会有这样频繁借用其它作物名称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