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是鱼米之乡,自然盛产稻米。但是稻谷只有被脱成米粒后才能供人食用。在农村,人们就把通过好几道工序,最终将稻谷加工成大白米的过程称为做米。和现在的机械化生产不一样,那时都是辛苦的手工劳动。对这,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太知晓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每当晚稻脱粒后,我家就开始和左邻右舍一样忙于做米。记得做米前,父亲先将木砻扛到场中央安置起来,然后用双手推拉砻杖朝顺时针方向持续旋动,母亲在一侧用畚箕不断向砻内添加谷子,随着上下盘的磨动,米粒与谷壳会同时从合缝处纷纷吐出,这就是牵砻。牵砻很费力,半个时辰下来,父亲额角冒着大汗。谷子砻过后,父亲再用风车将混在一起的米与谷壳分开。母亲向车斗内添混料,父亲右手摇动风车手柄,左手调控着活络挡板。不一会儿,在靠近手柄正面的大出嘴里“吐”出了大米,同时在背面的小出嘴里“吐”出了瘪谷,风车尾部飘出了砻糠。

风车扇出来的米中有少量谷粒和粞粒,还须用筛子将谷、粞分离出去,这道活叫斡米。这是做米过程中技术难度最高的环节。目的是将米粒弄到匾内,而谷粒却集聚在筛子上。斡出来的米是糙米,还得将糙米舂成白米。

舂米是母亲或孩子们的事了,父亲一般不再插手。我家备有小石臼,用小石臼舂米,虽然存量少速度慢,然而石臼不会打翻,使用比较放心。舂上半天的米,往往可吃一个星期。每当星期天,我就帮着母亲一起舂米,也常累得满头是汗。舂过的米,只要用马鬃筛将糠粞筛出,晶莹透亮的白米就在眼前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