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过去的日子(8)
当年的午收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1969年的清明节过后不久,小麦开始拔节长高,进入5月,小麦陆续抽穗灌浆。
五月底,“夜来南风起,小麦伏垅黄了…”
想想去年来时,小麦刚播种下去不久,有的刚刚出苗,现在,麦子就要熟了,我第一次看到了小麦成长的全过程,感到大自然真的十分奇妙。
生产队对麦收提前做着准备,准备的内容是:磨镰刀,把仓库里存放的木锨、笆斗等打场用的工具都拾掇出来,并开始对打麦场进行维修,很佩服农民对维修打麦场的做法,先是把一片平地用水泼湿,在上面撒上麦糠,待半干后用石头滚子在上面反复的碾压,石头滚子由牛拉着,人赶着牛在场地上反复不停的转圈,直到把场地压实压平,打麦场的面积有二亩地左右,碾压平实的场,还要维护着,保持一定的干湿度,以备用。
麦收开始了,队长为了照顾我,安排我和妇女一道去割麦。
割麦的人也分为二等,一等人是男劳力,用的是大镰刀,他们不是像妇女那样弯腰割麦,而是站着,双手托拿着一把一米五左右的长把子镰刀,扫着割的,一扫一片,割麦的效率很高。
我是和妇女们一样,按照常规割麦的,用的是手镰刀,割麦时,左手揽一把麦子,右手割下来放在旁边,再向前,简单的循环着,从地的这头割到那头…
开始还行,二趟下来,腰就直不起来了,割麦子和南方的插秧一样,都是累腰的活,一上午下来,我的腰就受不了了。
我向生产队长申请换工种,队长问我,你觉得干什么能行呢,我说:我有劲,能干出力的活,于是,队长安排我跟车装车,主要工作是跟着大车,把割下来的麦子装上车,拉到打麦场上。
运输麦子的大车由二头牛拉着,大车的四角用绳绑上四根木棒,由四根木棒支起了一个大网,周边用绳网着,大车的旁边,俩人拿着木柄长铁叉,从大车的两边,用铁叉把地上割好的麦子挑上大车,麦子被我一叉子一叉子的挑进车上的网里,麦子在车里慢慢的增高,车装满后有二人多高,远远地看去,像堆在地里的一座大麦垛子,这个大麦垛子由赶车的农民,赶着牛,吆喝着,两边由俩人呵护着,缓缓的在田野中移动,朝着村边的打麦场方向,顺着田野里的土路晃去。
到了打麦场,卸车是由3-4个人,背靠大车的一边,双脚蹬地,背靠大车利用反作用力把大车推到,把麦子倾泻在打麦场上。
运输还要继续,人们把车扶正后,大车又进入了下一轮运输的循环。
在打麦场上的人,把麦子用铁叉挑开,铺在打麦场上晒,为了尽快的晒干,麦子一般舖有40-50公分厚,大概在半个小时左右翻一遍,一般晒到下午3点左右,打场就开始了。
打谷场上很热闹,七八个人,用七八头牛,拉着七八个石头轱辘,在一片铺开的麦子上面排着队,吆喝着、转着、碾着…
一遍下来,几十公分厚的麦子薄了许多,人们用铁叉子把麦子翻过来,七八头牛,拉着七八个石头轱辘由人们领着,再碾压一遍,麦子在石头轱辘的二遍碾压下,慢慢的变薄,圆圆的麦秆被碾压成了扁平,麦粒子也从麦穗中分离出来,人们把麦草挑开堆起来,把碾压沉淀下来带糠的麦粒子也集中在了一起。
这时,时间接近傍晚,夕阳西下,微风习习,真正收获的时候到了,一个有经验的老农,站在麦堆旁,抄起手中的木锨,看准了风向,开始了扬场,只看他一锨一锨的扬起,把麦粒撒向天空,麦粒和麦壳在空中,随着微风而分离,麦粒在微风中徐徐下落,麦壳在微风中轻轻的飘去…
黄灿灿的麦子慢慢的积累成了堆,人们怀着丰收喜悦的心情,用木锨把麦子盛到笆斗里,一笆斗一笆斗的扛着,倒在仓库的芦苇褶子里。
麦子归仓了,麦子由种子出仓到以另一种方式入仓,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它完成了从种子到新麦子的一次生物循环。
这八个月,也是我初到农村的时间,我亲身经历了麦子从麦苗到麦粒成长的全过程。
多年以后回头看,麦子的生物轮回用了八个多月,这八个多月对我来说,只是农村生活的开端,而我在农村的生活循环,却用了八年…
当年的午收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1969年的清明节过后不久,小麦开始拔节长高,进入5月,小麦陆续抽穗灌浆。
五月底,“夜来南风起,小麦伏垅黄了…”
想想去年来时,小麦刚播种下去不久,有的刚刚出苗,现在,麦子就要熟了,我第一次看到了小麦成长的全过程,感到大自然真的十分奇妙。
生产队对麦收提前做着准备,准备的内容是:磨镰刀,把仓库里存放的木锨、笆斗等打场用的工具都拾掇出来,并开始对打麦场进行维修,很佩服农民对维修打麦场的做法,先是把一片平地用水泼湿,在上面撒上麦糠,待半干后用石头滚子在上面反复的碾压,石头滚子由牛拉着,人赶着牛在场地上反复不停的转圈,直到把场地压实压平,打麦场的面积有二亩地左右,碾压平实的场,还要维护着,保持一定的干湿度,以备用。
麦收开始了,队长为了照顾我,安排我和妇女一道去割麦。
割麦的人也分为二等,一等人是男劳力,用的是大镰刀,他们不是像妇女那样弯腰割麦,而是站着,双手托拿着一把一米五左右的长把子镰刀,扫着割的,一扫一片,割麦的效率很高。
我是和妇女们一样,按照常规割麦的,用的是手镰刀,割麦时,左手揽一把麦子,右手割下来放在旁边,再向前,简单的循环着,从地的这头割到那头…
开始还行,二趟下来,腰就直不起来了,割麦子和南方的插秧一样,都是累腰的活,一上午下来,我的腰就受不了了。
我向生产队长申请换工种,队长问我,你觉得干什么能行呢,我说:我有劲,能干出力的活,于是,队长安排我跟车装车,主要工作是跟着大车,把割下来的麦子装上车,拉到打麦场上。
运输麦子的大车由二头牛拉着,大车的四角用绳绑上四根木棒,由四根木棒支起了一个大网,周边用绳网着,大车的旁边,俩人拿着木柄长铁叉,从大车的两边,用铁叉把地上割好的麦子挑上大车,麦子被我一叉子一叉子的挑进车上的网里,麦子在车里慢慢的增高,车装满后有二人多高,远远地看去,像堆在地里的一座大麦垛子,这个大麦垛子由赶车的农民,赶着牛,吆喝着,两边由俩人呵护着,缓缓的在田野中移动,朝着村边的打麦场方向,顺着田野里的土路晃去。
到了打麦场,卸车是由3-4个人,背靠大车的一边,双脚蹬地,背靠大车利用反作用力把大车推到,把麦子倾泻在打麦场上。
运输还要继续,人们把车扶正后,大车又进入了下一轮运输的循环。
在打麦场上的人,把麦子用铁叉挑开,铺在打麦场上晒,为了尽快的晒干,麦子一般舖有40-50公分厚,大概在半个小时左右翻一遍,一般晒到下午3点左右,打场就开始了。
打谷场上很热闹,七八个人,用七八头牛,拉着七八个石头轱辘,在一片铺开的麦子上面排着队,吆喝着、转着、碾着…
一遍下来,几十公分厚的麦子薄了许多,人们用铁叉子把麦子翻过来,七八头牛,拉着七八个石头轱辘由人们领着,再碾压一遍,麦子在石头轱辘的二遍碾压下,慢慢的变薄,圆圆的麦秆被碾压成了扁平,麦粒子也从麦穗中分离出来,人们把麦草挑开堆起来,把碾压沉淀下来带糠的麦粒子也集中在了一起。
这时,时间接近傍晚,夕阳西下,微风习习,真正收获的时候到了,一个有经验的老农,站在麦堆旁,抄起手中的木锨,看准了风向,开始了扬场,只看他一锨一锨的扬起,把麦粒撒向天空,麦粒和麦壳在空中,随着微风而分离,麦粒在微风中徐徐下落,麦壳在微风中轻轻的飘去…
黄灿灿的麦子慢慢的积累成了堆,人们怀着丰收喜悦的心情,用木锨把麦子盛到笆斗里,一笆斗一笆斗的扛着,倒在仓库的芦苇褶子里。
麦子归仓了,麦子由种子出仓到以另一种方式入仓,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它完成了从种子到新麦子的一次生物循环。
这八个月,也是我初到农村的时间,我亲身经历了麦子从麦苗到麦粒成长的全过程。
多年以后回头看,麦子的生物轮回用了八个多月,这八个多月对我来说,只是农村生活的开端,而我在农村的生活循环,却用了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