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粮食安全,莫让农民失望
在这片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农民们一直默默耕耘,用勤劳的双手播撒希望的种子。然而,如今他们却陷入了困境,满心的苦涩与无奈。
粮食掉价,玉米卖不出去,牛、羊、猪也纷纷掉价,可与此同时,大量的进口却源源不断。大批的进口粮食、肉类,其实背后不乏资本的推动。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却人口众多,真正用于种粮食的土地有限,粮食价格相较国际上会贵一点。那些资本家或工厂为了节省开支,不惜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粮食、猪牛羊肉等。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这一行为是受国内政府特别允许的,可能出于国家战略的雳要等考虑。但却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大量的进口导致国内种植、养殖业受创,农民利益受损。长此以往,国内农村经济和养殖业必将面临萧条之境。
农民们辛苦一年,换来的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债务的沉重。“勤劳致富”在他们身上似乎成了一句空话,一年的辛勤劳作,只挣得一堆债务,这让他们怎能不心寒?
大部分农民对农业失去了信心,种粮大户另谋出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也减少投入,不再追求高产。所谓的合作社,也是有钱商人或资本集团为了套取国家补贴的一种手段。水稻价格刚涨一点,就有专家站出来反对,声称粮食不能涨价,要稳定大局。可几十年过去了,粮食价格几乎未涨,一斤粮食甚至不值一瓶矿泉水的钱。而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资、公务员工资却一涨再涨。
如果农民这一块没有收入,甚至赔本,那谁还愿意种地呢?要知道,真正拉动国内经济消费的主力军,正是广大农民。农民手里没有钱,即便东西再便宜,也无力购买。而真正有钱的人,该买的东西都已买齐,他们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有限。如此一来,拉动国内经济消费岂不成了一句空话?最终只会让资本家把钱都赚走,而广大基层民众却挣扎在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上。
我们国家一直是工业、农业两条腿走路。在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经济几次出现危机,都是农业兜底,是农民拯救了整个国家的经济,让它循环起来。如今,虽说着振兴乡村,但人都留不住,又谈何振兴?这似乎成了空话,让人感觉上面的人吃得肉满肠肥,而下面的老百姓却挣扎在温饱边缘。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是非常正确的,可现实的做法却让农民觉得偏离了政策方向,让农民觉得上边根本不体谅他们的甘苦。如果农民失去种地的积极性,土地荒芜,完全依赖进口,国外粮价上涨,我们必将陷入困境。
粮食价格适度上涨,并非坏事。这不仅能撬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还能让农民有钱消费,拉动国家经济增长,一举多得。我们不能让农民寒心,而应切实关注他们的困境,制定出真正符合实际、利农惠农的政策,让农民重拾信心,守护我们的粮食安全,让这片土地继续绽放希望的光芒。同时,对于粮食和肉类的进口也应更加审慎考量,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避免对国内农村经济和养殖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