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平安灯]自从认识老婆起,就有两大痛事,年年避不开。第一就是割稻谷,刚认识时她们家田多,多偏远,那时收割机不普及,且太过于偏远收割机也不愿去,都是人工收割。岳父一直体弱,姨姐夫相对瘦小,所以他们都负责割,把割下来的谷子挑回来就是我的任务。

这件事每年都让我感到无奈又心酸。想象一下,烈日炎炎的夏季,汗水从额头滑落,浸湿了衬衫。田里的稻谷一片金黄,仿佛在向我招手,但我知道,这美丽的背后是无尽的辛劳。每当我在田里挥动镰刀,听着稻谷“咔嚓”的声音,心里就不禁感慨:这不仅仅是收获,更是对生活的无奈妥协。那些年,和岳父、姨姐夫一起弯腰割稻的日子,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反映出农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我记得有一年,正值收割季节,天气异常炎热。我们一大早就出发,走了快一个小时才到田边。岳父坐在田埂上,脸色苍白,呼吸急促。我心里一紧,赶紧问:“爸,您没事吧?”他摇摇头,微微一笑,似乎想让我放心。可我知道,这种笑容背后藏着多少苦涩。农田里,阳光刺眼,稻谷在风中摇曳,仿佛在提醒我们:生活的重担从未放下。

割完稻谷,挑回家的路上,我的手臂几乎要断掉。那些稻谷沉甸甸地压在肩上,仿佛整个家庭的重担都落在我身上。每一步都像是在与自己抗争。路边的村民看到我,常常投来同情的目光,或许他们也经历过这样的日子。有人打趣说:“小伙子,真是个好女婿!”我只是苦笑,心里却明白,这份“好”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

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农村的生活不仅仅是体力的消耗,更是精神的磨练。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是年长者和孩子。每当我看到那些在田间劳作的老人,心中总会涌起一阵怜惜。他们的手上满是老茧,脸上布满皱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与其说是为了生计,他们更是在延续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对土地的归属感。

而我,作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除了割稻谷,还有责任去理解和支持他们的生活。每当夜幕降临,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一天的劳作,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尽管生活艰辛,但在那一刻,彼此的笑声和温暖的饭菜让我明白,辛苦的付出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悄然变化。机械化的推广让收割变得高效,许多年轻人也开始回乡创业,带来了新的希望。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农产品合作社,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的销售问题,还带动了大家的收入。这种变化让我看到,农村不仅仅是传统的代名词,它也在不断适应和进步。

当然,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许多农民对新技术感到陌生,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支持。正如我在田间看到的那样,虽然机器可以提高效率,但它无法替代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坚持。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机械化来解决一切问题,更需要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思考。

每当我回忆起那些年在田间挥汗如雨的日子,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慨。割稻谷的经历教会了我坚持与责任,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生活的每一份苦涩与甘甜,都是我们成长的养分。希望未来的日子里,年轻人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继续传承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无论生活多么艰辛,我们都应该勇敢面对,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