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明在织背篓
竹编技艺需要的工具
漂亮的花背篓花纹
记者 王俊 通讯员 徐兰珍 李培芝
竹编技艺,俗称织篾,在宣恩有着悠久的历史,群众用竹编制成各种农具、日常用品,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用竹篾编制成背篓、提篮、簸箕等有形有态的艺术品,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宣恩竹编,2016年7月正式入选湖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个世纪,老老少少都织篾
宣恩县李家河镇头庄坪村是一个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山间的坪地上,散住着数十户人家。山上,盛长着各种竹木。这里家家户户都会竹编手艺,是远近闻名的“篾匠村”。
“我们村里既有高山,又有低谷,生态环境好,各种竹子都有,比如荆竹、楠竹、水竹、茨竹、罗汉竹等。”头庄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田远付说,因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因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自清末民初开始,头庄坪村里就有织篾货的传统。“在农村,哪一样不需要用到篾货?挑东西用箩筐,背东西用背篓,盛饭菜要饭篮,晒谷子要晒席或簸箕……”说起竹制品,田远付如数家珍。“多年来,我们这里老老少少都会织篾,也是主要的经济来源。”
“好多年前,有一个咸丰忠堡人,篾货织得好,但是他们那里没有好竹子。有一天他到我们这里来走亲戚,看到这里竹子多,就决定在这里收徒弟传手艺。”说起头庄坪村竹编起源,该村70岁的老篾匠陈德明介绍说。
因为丰富的竹资源,织篾货又比种农作物划算,而且日不晒雨不淋,因此,除了少量劳动力种田外,头庄坪村的老老少少都以织篾货为业。村里的孩子,大部分从七八岁开始帮大人拉篾、敲箩底,十四、五岁开始学织篾。大集体的年月,整个村都是以织篾为生计。
实行“单干”后,头庄坪人织篾的积极性更高了。90岁的老篾匠谭文耀记得,那时候,家家户户起早摸黑,白天砍竹、劈篾,晚上织,每天忙到晚上十点钟以后,遇上停电,还会点着煤油灯“加班”。动作快的劳力,一天可以织成一个箩或背篓,逢集便挑到集市去卖。由于他们织的篾货外型美观,耐用结实,是周边几个县最有名的,供不应求。
篾货难卖,篾匠村走入困境
近年来,现代农业的发展,令这里的篾货生产陷入滞销困境。谭文耀、陈德明这些能编善织的篾匠们,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不得不另寻出路。
“从2005年开始,我就感觉,篾货越来越难卖了。”陈德明说,2008年后,这种变化愈发明显。2010年,全村还有一半人织篾货,如今只有10余位老人在坚持。
二十多年来,篾货价格其实一直在不断上涨,以挑谷用的竹箩为例,80年代是5 元每担,涨到90 年代20 元,再涨到2000 年左右50 元,现在已经要200多元一担了。但是,需求量急剧下降,曾经全村一年可卖二千多担竹箩,一千多个背篓,可2017年全村只卖了两百多个背篓。
肩挑背驮必须的篾货畅销了几十年,如今为何被冷落? 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农村种田的人少了,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另一方面,许多竹制品的功用被廉价的塑料制品取代。20年前,种田的村民还只是用少量化肥口袋来装谷子;10年前,尼龙编织袋已在乡村开始流行,1 元1 个,可装稻谷上百斤,无论用板车、摩托还是拖拉机运输,都极为方便。
“以前赶场,背粮食、蔬菜到街上去卖,再买日用品回来,花背篓是‘标配’,路上,街上,都是背背篓的人。现在出行都是坐车,买东西都是用塑料袋装,又方便又轻巧,还不占地方。”田远付说。
“有一年腊月,我连续到板栗园集镇赶了三个场,只卖出一个背篓,还亏了几十块钱车费和在场上吃中饭的钱。”老篾匠陈德明说,他的儿子是全村最后一个会织全套篾货的年轻人,几年前已选择外出务工。“这是时代的发展,没办法。”
传承了数十年的织篾手艺,愈来愈无力承担篾匠们的生活之重。篾匠村的发展,遭遇着转型之痛。
悄然转型,从“卖产品”到“卖手艺”
5 月15日,陈德明在堂屋里织背篓。一双手掌留下竹片划过的条条伤痕。一条条青丝带般的篾条在他灵活的指间上下翻飞,经过反复的交叉缠绕、腾挪翻转,编织成结实、精致的竹背篓,还染上了红的、绿的颜色,煞是好看。
从2010 年起,村里的一些老篾匠就没再织篾了,只有陈德明一直还在坚持。“竹编是个细致活,不同的制品得选用不同的竹子,就编织花背篓为例,主要材料是荆竹和楠竹,而且要选择稍微老一点、平整的。”陈德明说,织背篓要精心挑选生长二至三年左右竹子,将其堆放在通风干燥处或室外,让其晒干或自然阴干,使用时锯去头尾,选用中间一段色泽一致,无斑点无破损,削平竹节,刮去青皮,然后剖竹、启黄,划成粗细均匀厚薄一致的篾片和篾丝。
备好材料后,就可以开始编织了,用篾片编底,青篾做框架,丝篾编织,在编织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并充分交叉利用疏、偏、插、穿、锁、扎、套等多种编织技法,在编织的过程中还可加上花篾与丝篾配搭相互穿插,形成色彩对比强烈。最后锁口,插上背篓系,一个花背篓就算编织成功了。
慢工出细活,看似简单的挑压编织实则需要十足的耐心。几十年来,陈德明一直做篾匠,练成了一手过硬绝活,在方圆几十里都很出名。“我一天基本上能织一个,卖200块钱。每年卖背篓的收入约有2万块钱,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收入还是不错的。”
“买背篓的人是少了,但不是没有人买。那年我们组织几个人到宣恩县城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带去用来展示的几个背篓都被观众买走了。他们并不是觉得这个东西有多大用处,就是觉得它好看、漂亮,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田远付敏锐地意识到,篾货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从“产品”变成了“工艺品”,人们看重的不再是篾货的用途,而是它的“技艺”。
“我们有几千亩山,以山养人是我们的出路。靠山吃山,织篾货仍然可以成为我们村的主要经济来源。”田远付说,他们正在寻找投资商,和老篾匠们一起研究提篮、杯垫、果盘等简单、有趣又实用的小篾货的编织方式,再次打响“篾匠村”的品牌。
为了使宣恩竹编技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宣恩县人民政府于2008年将其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6月,宣恩竹编入选第四批恩施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7月,宣恩竹编正式入选湖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要将这门技艺保护和传承下去,其实竹编仍然有很大的潜力,从政府层面来讲,研究开发让这种民俗工艺成为现代旅游产品,很有市场前景。而且随着宣恩全域旅游的不断发展,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宣恩竹编技艺只要顺应旅游产品和乡愁文化的主题,蜕变之路将会越来越好。”宣恩县非遗保护中心专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