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围绕节部产生褐色小点、扩展后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部易折断,早期发病造成白穗――节瘟

穗颈部和小穗枝梗初期出现暗褐色、后变黑褐色症状。高湿条件下病斑产生青灰色霉层。发病早形成白穗,发病迟籽粒不饱满,秕谷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差,碎米率高 ――穗颈瘟、枝梗瘟

2、受害穗颈和枝梗暗褐色,形成穗枯,注意与穗颈瘟区别――胡麻叶斑病(胡麻叶枯病)

3、出穗前病菌在颖壳内长成米状实体,将全部花蕊包埋其中,小穗不能展开,穗抽出后成直立细圆柱状,初淡蓝色,后变白色,上生小黑点――稻一柱香

4、稻穗紧密的粳稻或籼粳杂交稻抽穗稻黄熟期,稻穗多下部和中部部分或大部谷粒发病,病粒初乳白、黄褐色,后变白色或黄褐色空秕或半秕谷 ――稻穗腐(谷枯)病

5、受害谷粒比正常谷粒大3~4倍,颜色初为乳白――后黄色――成熟后为墨绿色或黑色,散出黄色或墨绿色粉状物――孢子,有毒 ――稻曲病(青粉病、伪黑穗病)

6、稻穗个别谷粒在颖壳合缝处初长出白色,后变黑色舌状突起,从内外颖壳缝隙处露出圆锥形黑色角状物,破裂后散出黑色粉末――稻粒黑粉病(粒黑穗病、乌米谷、乌籽)

7、谷粒内外颖上,早期病斑呈椭圆形、灰白色、随稻谷成熟、病斑不明显;发病迟的病斑为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谷粒瘟

8、初在颖壳尖端或侧面生褐色椭圆形小斑点,渐扩大至谷粒大半或全部,病斑变深褐色,中央灰白色或枯白色,散生许多小黑点―― 稻颖枯病(稻谷粒病、稻谷枯病)

9、谷粒初现苍白色似缺水状萎凋,渐变为灰白色至浅黄褐色,内外颖的先端、基部、护颖变成紫褐色。严重的稻穗呈直立状而不弯曲,多为不稔,若能结实多萎缩畸形,谷粒一部分或全部变为灰白色或黄褐色至浓褐色,病部与健部界线明显 ――细菌性谷枯病。

来源:黑龙江农业科学

责编:陶桃

编审:杨平

审核:张琦卓

监制:刘雪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