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有种·非凡南繁丨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力争亩产突破1000公斤 让优质谷子走上百姓餐桌

南海网

关注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展示了打造农业强国的信心与决心,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先后有60多万人次南繁科研工作者从全国各地不约而同来到海南,利用海南优越条件和丰富热带种质资源,开展作物种子繁育、制种、加代等科研活动。他们,用青春、智慧、汗水繁育出一批批优良种子。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近3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70%以上经历了南繁加代和选育,覆盖物种达40多种。南繁不仅托起中国饭碗的坚实底座,还在精神高地上立起丰碑。

为展现一代代南繁人薪火相传,持续接力托举中国饭碗的非凡历程,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推出“果然有种·非凡南繁”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利声富

小满过后,炎夏登场,农事渐忙。

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的试验地里,新种杂交谷子冒出的新绿生机盎然,刚从三亚南繁基地回冀的赵治海顾不上劳累,又一头扎进地里,对着谷子刚长出的嫩芽,仔细端详、琢磨。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赵治海准时带领团队来到三亚,赴南繁基地育种之约。27年来,对于秋冬来三亚南繁育种,春夏两季在张家口继续试验的两点一线生活轨迹,赵治海已习惯。

“希望尽快繁育出更高产、优质的谷子,力争杂交谷子亩产突破1000公斤。”作为我国知名谷子研究专家,赵治海繁育的“张杂谷”系列曾填补世界空白,他也因此被誉为“杂交谷子之父”。目前,他繁育的谷子基本覆盖我国谷子适播区所有生态类型,并帮助十几个国家实现产业化耕种。

40余年育种 繁育谷子基本覆盖适播区生态类型

对于南繁人来说,4月的三亚,是个收获的季节。此时,大部分南繁育种材料陆续结束“海南之旅”,带着丰收的喜悦返回全国各地,开始新一季育种。

在三亚市崖州区一块谷子南繁试验基地里,一位头戴白帽子、皮肤黝黑、背稍驼的老人正在谷子地里聚精会神地摆弄着谷穗。只见他时而站在谷子前,将眼镜往上架在额头间,仔细观察谷子后在本子上记下各种数据;时而又戴上眼镜,望着地里整片谷子,沉思片刻后,笔尖又在本子上滑动。

如果没有人介绍,很难想象,这位在地里劳作的老人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国内谷子研究知名专家、被称为“中国杂交谷子之父”的赵治海。

说起谷子,赵治海顿时来了精神,两眼放光。

1982年大学毕业时,赵治海走进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开始了杂交谷子研究。

谷子,是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世纪70年代,随着水稻玉米、高粱等陆续杂交成功,但谷子因没有杂交,产量一直不是很高。

“非常荣幸,一毕业就加入我国杂交谷子研究团队。”赵治海说,当时,河北谷子专家崔文生承担起谷子杂交科研项目,他一毕业就有幸加入该团队。

当时,刚毕业的赵治海信心满满,哪想,现实给他当头一棒。他们借鉴杂交高粱的经验,开展谷子品种间杂交,多次试验均无功而返。后来,他们又模仿杂交水稻,将谷子与野生谷种狗尾草杂交,效果同样不理想。

“能不能通过改变光照、温度等条件,培育雄蕊失去生育能力的谷子?”针对谷子对光照、温度比较敏感的实际情况,赵治海提出光温敏感实验设想。

在当时的谷子育种界,这可是个新想法。

“成功了。”1994年,谷子光温敏雄性不育系“821”的选育成功,不仅攻克谷子雄性不育系选育难题,也开启谷子光温敏杂交育种大门。

再经过6年的繁育,2000年,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品种“张杂谷1号”诞生。其比常规种子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突破600公斤,被誉为谷子杂交领域一次重大突破。

“张杂谷3号”“张杂谷5号”“张杂谷13号”“张杂谷24号”……通过不同品种母本父本测配,赵治海和团队先后繁育成功“张杂谷”系列品种20多个,形成适应水、旱地,春、夏播,早、晚熟配套的品种格局。这些具有高产、抗旱、优质、高效等特点的“张杂谷”,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谷子亩产量从200—300公斤提高到400—600公斤。“张杂谷5号”创造过亩产811.9公斤的世界之最,成为继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之后粮食大幅增产的又一重大突破,赵治海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杂交谷子之父”。

谷子育种40余年,赵治海和团队繁育的谷子基本覆盖了我国谷子适播区的所有生态类型。

为缩短育种周期 毅然南下建起了繁育基地

“南繁加速谷子选育优质新品种。”转眼间,赵治海来海南进行南繁育种已27年了。

一个谷子杂交新品种的诞生,需要对上千个乃至上万个种质材料进行选配、杂交、组合,经过几代的筛选、考验、培育。但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北方一年只能进行一季育种。

为缩短谷子育种周期,1996年,赵治海来到三亚,建起了繁育基地。为培育更多适合在不同地区种植的杂交谷子品种,每年10月,赵治海都会带领团队来三亚的南繁基地进行育种实验。去雄、授粉、观察不育株……赵治海在三亚南繁基地里一待就是6个月左右。次年4月,他们才带着南繁的材料返回到河北,开始新一季种植。

“冬季,别人来三亚是享受的,我们则是来‘受罪’的。”赵治海说,哪怕是冬季,三亚的阳光依然很烈,站在南繁试验地里,没一会就汗流浃背,他们一工作就是一整天,但他们团队没人喊累叫苦。

南繁育种27年,赵治海坦言时间在育种人里没有概念。因为,春节、中秋、国庆等节假日对于南繁育种人来说都是“奢侈”的,更别说平时的周末了。

通过南繁,赵治海先后繁育出一系列优质谷子品种。“张杂谷2号”是世界上第一个抗除草剂杂交谷子,解决了谷子除草费工的世界性难题;“张杂谷5号”最高亩产811.9公斤,创当时世界谷子最高纪录……

让谷子走向世界 帮十几个国家实现产业化耕种

随着“张杂谷”系列品种名气越来越响,“张杂谷”也走出国门、惠及世界。

2008年,赵治海出访非洲时,埃塞俄比亚一家研究所专门向赵治海请教谷子种植问题,并开始在研究所试种谷子。

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张杂谷”在非洲逐渐扩大种植规模。“过去十多年里,‘张杂谷’已在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尼日利亚、纳米比亚、苏丹等国家试种成功,示范种植3万多亩。”赵治海说。

凭借高产、耐旱、节水、适应性强的优势,“张杂谷”也引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关注。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推广杂交谷子。

今年3月,河北省种子协会与非洲科学院在海南签署农作物种业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按照这份备忘录,河北的玉米、棉花、谷子等作物品种将更多播撒在非洲大地上。

“把我国谷子引入非洲,可有效促进产能转移,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粮食安全水平。”赵治海说,谷子3个月的短生育期更灵活适应非洲干湿两季的气候条件。目前,他们已帮助十几个国家实现谷子产业化耕种。

“我国谷子总产量占世界80%,育种和栽培技术水平全球领先。”赵治海说,“一带一路”让越来越多的高产高效谷子走出国门,这对于解决全球粮食危机、造福人类是件好事。

力争亩产突破1000公斤 建议从五方面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开展谷子育种40余年来,赵治海带领杂交谷子研究团队,坚持自主创新,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旱、节水的“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品种。

要想让谷子走上更多百姓的餐桌,繁育出更优质、高产谷子是关键。这也是赵治海的新梦想。 

“我们繁育的杂交谷子亩产已达到811.9公斤,我最大的希望是力争亩产能突破1000公斤。”赵治海说,随着技术的进步,谷子的亩产量在他心中永远没有上限。

目前,我国口粮基本自给,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在此基础上,肉蛋奶业发展成为新课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赵治海建议,从发展杂粮、实施“藏粮于畜”、合理利用盐碱地、推广节水粮食作物新品种、支持育种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五方面入手,稳定粮食生产,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现阶段营养健康的提升需求。

“我国居民年人均杂粮消费不足1公斤,远低于历史上30公斤的消费水平。杂粮营养丰富,对解决日益严重的三高人群不断增加问题可起到不可替代作用,可以与我国的主粮水稻、小麦起营养补充作用,增强国民体质。”这也是赵治海建议发展杂粮的原因。

“我国人均肉蛋奶只有发达国家的1/6,是因为饲料饲草严重不足。”赵治海说,谷子作为杂粮之首,生产小米后的谷草秸秆是牛羊的优质饲草。且饲草中添加谷草,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肉质更加鲜美。

杂交谷子抗旱耐盐,试验证明种植“张杂谷”播种前只浇一次水,全生育期不浇水,也合适盐碱地种植。“张杂谷19号”杂交谷子在极度干旱区种植,播前灌溉一次即可。在降雨少地区,遇到对谷子影响最为严重的伏旱时,节水杂交谷子影响很小。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既有内陆盐碱,又有滨海盐碱。如果能将谷子的种植面积扩大到2亿亩,能增产上百亿公斤粮食。多余的谷子和谷草用来喂牲畜,能解决饲料不足导致的肉蛋奶缺乏问题,并提高其品质,使增产的主粮和肉蛋奶共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赵治海介绍,他将进一步加大谷子新品种研发力度,提高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总策划:胡续发

执行策划:纪燕玲、孙学新

记者:利声富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林靖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