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小知识】宜昌方言 坨儿糖与糖鸡屎

宋韵茶楼

<p class="ql-block"> 最近,作家朋友玖鼎让我写写一个宜昌方言词:坨儿糖。可能与我经常使用这词有关,喜欢说:“你这个伙计就是一个坨儿糖,做事完全不靠谱”,在这里“坨儿糖”有一种有见鬼,不靠谱,不着调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这种用法还是不妥当的。宜昌方言里形容不着掉有另一个词:日古子。“你这个日谷子,做事完全不靠谱!”在日古子一般的意思是很挫的人,如:你是个日古子! 日古也有无聊的意思,如:这个日子过得真日古!还有一种说法:日古。</p><p class="ql-block"> 要说坨儿糖,其实与宜昌一种美食有关,打巴糖。这种糖一般用玉米或者苕来熬制,打巴糖是一种传统的麦芽糖制品,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这种糖制品的制作过程虽然简单,但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制作出美味的打巴糖。首先,需要培养出小麦芽,当小麦发出的芽长到2至4厘米时,将其剁成小麦芽泥,并与蒸好的糯米混合。接着,将拌好的小麦芽泥糯米装进带有盖子的容器里,用筷子扎一些小洞,让其充分与空气接触,便于发酵。一般发酵7至8个小时后,将发酵好的糖糟用纱布袋装好,把液体挤压出来,再放在铁锅里煮。煮的过程中要不停搅拌,直至液体捞起来能拉丝为止。等到糖凉到半凝固时,就可以揉成条状,反复拉扯混合空气后呈乳白色,成为小时候最爱的打白糖。</p><p class="ql-block"> 打巴糖的名称可能源于其制作过程中卖糖人多年相袭的敲打声。这种糖开始时很硬,需要拿在手里反复拉扯,像拉面一样,拉来拉去后,一小段糖会变得柔软发亮,这时再入口就会感到甜丝丝的。打巴糖的形状为薄条状,白色,卖打巴糖的小贩会用一把小铁锤有节奏地敲打铁质小刀,发出悦耳的叮叮当当的声音,一听到这声音,小孩子们就知道卖打巴糖的人来了。虽然现在这种糖在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但偶尔还能在城市里看到卖打巴糖的身影,只是感兴趣的孩子已经很少了。</p><p class="ql-block"> 在制作打巴糖时,用玉米和苕在熬制出麦芽糖时,开始从锅里拿出来是,那种糖非常软,粘性很强,如果不小心粘上,很难弄掉。所以说一个人是坨儿糖,不仅仅不着调,软弱,还有一个隐含意思,就是这种人一旦被缠上,你摆也摆不掉。也就是说这种人不仅仅有点摆烂,还蛮缠绕。不仅仅不着调,还具有一定攻击性,你想摆脱,还需要花费不少精力,甚至会破财免灾。</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一类人,宜昌方言中还有一个同义词:糖鸡屎。小时候,母亲经常告诉我们,“张老二是一个糖鸡屎 千万别招惹他,否则你下不了台”。</p><p class="ql-block"> 糖鸡屎其实是指鸡类家禽排出的糖浆状粪便,这种粪便的外观和质地类似于糖浆,因此得名。它通常是由于鸡类家禽吃的食物不当或身体出现疾病导致的。糖鸡屎的形成与鸡的饮食、疾病状况以及饮水质量有关。例如,饮食不当(如食水不洁净或食物含有过多盐分)、疾病问题(如肠炎、病毒感染等)以及饮水问题(如水质不良或喝到污染的水)都可能导致小鸡拉出糖鸡屎。</p><p class="ql-block"> 这种鸡屎又臭,粘在身上不容易清理掉,甚至让你充满这种臭味。正是这样,跟“坨儿糖”一样,“糖鸡屎”都从一个名字引申出去,去形容一个人品行不好,一是小坏,不着调,更重要的是一旦粘上,还会让你也带上臭味。方言就是这样,可以把一个名字通过引申,更加形象描述另一个物体某些特性,这就是方言魅力,让语言变得形象和生动,充满了一种智慧。当然,词汇不仅仅可以引申,还可以缩小,这种变化里重要是人类的智慧,在使用里更加具有一种鲜活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3日写于上班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