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快速关注哦!

鄠邑记忆

谷子硙

编芦席

西安市鄠邑区秦渡街道谷子硙东北有900余亩湿地,人称“大泡湾”。这里地势低下,常年积水,形成了浩瀚的天然芦苇荡。春天,万头攒动的芦苇急切地穿透枯枝败叶,不几日便齐刷刷地窜得老高,转眼就长出剑一般的叶子,成了一片绿海。成群的鸟类栖息其中,野鸭结伴戏水、丹顶鹤引吭高歌、白天鹅腾空飞翔,大雾天还有飞鱼出现。据村民讲:这生机勃勃的场景吸引了元顺帝的老师——国子监祭酒肖㪺[jū],他将四个儿子及其家眷从长安张村迁居于此。其中有一位家丁会编芦席,这位家丁“慧眼识珠”,成就了一方生存之道,编席便成了谷子硙世代传承的手工业。

立冬前后,湾中水势下沉,蛇虫藏于洞穴,金黄的芦苇海浪上浮动着雪白的苇花。村中的老人便动员青壮年,带着弯镰、镢锄子去大泡湾割芦苇。成捆的芦苇扛回家后开始“捋料”,按芦苇的粗细长短分类。两米以上的用以编芦席,短的编席包(储存粮食的用具),再小的编席兜(圆口囊兜,可盛一斗粮食)。捋好的料晾干后,根据需要“破篾”,即用一头是十字形刀,一头是三角形刀的专用篾刀,将粗的划成四条,细的划成三条,再细的用薄刀划成两条,然后用“篾夹”刮去芦苇皮。趁黎明空气不干不燥的时候,把一个席的用料(四百根左右的篾)放在密闭的房间,洒上斤半左右的水,待一两个小时水渗入篾内后,几个人手推碌碡[liù zhou]来回碾压。经过两翻(上下翻)三倒(左右倒),直到碾得没了声音,篾节平整,篾变得十分柔软,才能开始编席。编席时,择其适当的场地,人蹲在地上“起底”。即从席的中心,以纵横五纹向四角编织,再按预定的长宽尺寸改变花纹,拾边、收角。快手十个小时可编一页芦席(两米五见方),慢手则需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小时。

人常说:“家有万贯,不如薄艺随身。”编席虽然苦累难受,但当年一张芦席可换一斗大米或一斗小麦。谷子硙不少家庭因这门手艺,逐渐走向富裕。数百年来,谷子硙人就有“冬走秦渡镇(背着西北风),夏走大王店(背对太阳),二八月走县城”的卖席传统。他们天不亮就扛着五十多斤的四页席出发,走街串巷,维持生计。谷子硙人编席还衍生出“补席”生意。有些人没芦苇可编了,就背一小捆芦篾,带上蔑刀、篾锥,口喊:“补席咧……”挣几个零钱再混一碗热饭,也不失为一种营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世纪九十年代,先是水泥炕,接着是席梦思床的兴起,芦席退出了历史舞台,编席这一手工业也宣布告终。

来源:鄠邑宣传

鄠邑便民信息

~欢迎点赞分享~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XHUME.CC

十年辉煌感恩同行

鄠邑本土、便民、互助、公益平台

电脑版、手机版网站……一个都不能少

什么群呀、帮呀、朋友圈广告都是浮云

关注“ 西户网”微信公众平台

便民热帖 鄠邑百事 公益达人

招聘求职、房屋租售、自助广告、同城交友……

西户网——鄠邑本土综合网络平台

公益达人招聘求职房屋租售自助广告同城交友|

分享鄠邑美好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