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当时我10岁,家里共8口人,分到了9亩地,父亲兴奋地说:“往后啊,再吃不上饱饭,怨不得别人,只能怨自己是懒汉”。
在我们那个小村子,种地全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当时收谷子的场景我依旧历历在目,一顶草帽,一把镰刀,加上一台破旧的打谷机,用脚一踩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当时,村里一共就 3 台打谷机,其中有一台还破旧不堪,经常出故障,大家都对它避之不及。
那年收谷的时候,父亲和村里一户老实巴交的人家商量好,一起用那台相对稳定些的打谷机。
父亲说:“我怕那台破机器耽误事儿,咱和他家一起,互相帮衬着,也能顺顺利利把谷子打完。”
为啥父亲这么看重打谷机呢?因为那时候,谷子收割后,脱粒的活就全靠它了,要是耽误了时间,谷子闷在地里,一旦受潮或者发芽,那一年的心血可就白费了。
于是,每到谷收时节,父亲就和那户人家早早地把打谷机抬到谷场上。父亲熟练地操作着机器,我和哥哥在旁边忙着传递谷捆,母亲和姐姐们则把打好的谷粒细心地装袋。
记得第一年,风调雨顺,谷子长得格外好。那谷穗沉甸甸的,就像一个个害羞的胖娃娃低着头。谷粒饱满圆润,仿佛一颗颗金色的珍珠。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屋檐下、柴房里、甚至卧室、厨房到处都堆满了谷子,当时家里人多,走起路来都要适当的避让一下。
接下来,就是把这些谷子拿到晾谷场上晒,太阳好的时候只要晒上三四天,要是碰上了阴雨天,那就不好说了。那时候的我虽然才10岁,但父亲经常叫我背上一个像九齿钉耙一样的神器,给谷子“翻翻身、搅一搅”,便于早点晒干……
在我们那里收完谷子后还要赶紧种其他作物,所以有个特别紧张忙碌的时段,叫“谷收抢种”。争分夺秒地把谷子收完后,就要把地整理好,接着种上其他作物,确保一年的收成,至于家里谷子的晾晒和后期的工作就交给家里的女人和小孩做。
一想起当年的“谷收抢种”,那些场景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放映。那时候,天气热得像蒸笼,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谷场上的温度更是高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们一家人在谷地里辛勤劳作,我虽然年纪小,但也跟着大人们一起忙碌。
因为年纪小一些重体力的农活我做不了,父亲便让我在稻田里捡谷穗,我光着脚那稻根扎的我脚生疼,而且蚊子也多,害的我的胳膊又红又痒,汗水也不停地流到眼睛里,腌得我直眨眼。可我不敢喊累,因为我知道,全家人都在为了生活努力!
然而,在第二年“谷收抢种”时期,分到我们家那台打谷机却出了问题。突然之间,它就停止了转动,无论父亲怎么修理都无济于事。这可把全家人急坏了,没有打谷机,谷子就无法及时脱粒,闷着会发芽的。我们家还有好几亩地的谷子在地里等着呢!
母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院里走来走去,嘴里念叨着:“要不我去娘家村里看看,能不能借一台回来。”父亲无奈地摇摇头说:“你以为那么容易啊?这时候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谁会把打谷机借给咱。”
爷爷坐在门口的老槐树下,默默地抽着旱烟,脸上满是忧愁和无奈。
后来爷爷说:“先把谷子都堆在谷场上,盖上塑料布,看看等别人家忙得差不多了,咱再去想想办法。”
晚上,这件事就像一块巨石压在全家人的心头,大家都没什么胃口吃饭,我们几个孩子也不敢像往常一样嬉笑玩耍了,都在祈求老天千万别下雨。
突然,听到门口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是村主任带人来了,他手里拿着手电筒,脸上带着关切的神情。他身后跟着村里的几个壮劳力,还有那户和我们一起用打谷机的人家。
村主任一进门就大声说:“听说你们家打谷坏了,大家都过来看看能不能帮忙”。
那户人家的叔叔说:“咱们先看看能不能把机器修好,实在不行,我们几家就轮流用自家的土工具帮你们把谷子打了,不能耽误了收稻和种庄稼。”
大家立刻围到打谷机旁,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修理的办法。有的拿着扳手检查零件,有的在一旁出主意。虽然夜已经深了,但谷场上却热闹非凡,手电筒的光在黑暗中闪烁,照亮了大家热情的脸庞。
经过一番努力,打谷机还是没能修好。第二天一大早,村里的几个本家就纷纷带着自家的农具来到我们家的稻田。有的拿着镰刀帮忙割谷子,有的用扁担挑着谷捆,还有的用简易的拍打工具手动脱粒,“砰砰砰”,那个打谷的声音我至今都还记得。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谷子一点点被打完了。父母不停地向大家道谢,而大家只是摆摆手说:“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在那个年代,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邻里之间的情谊却无比深厚。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这段温暖的谷收时光,也成为了我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每当回忆起那段岁月,心中都充满了感动和温暖。
多年后的今天,农业生产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那种全家老少齐上阵,依靠邻里互助完成谷收的场景已经很少见了。但那份浓浓的人情味,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让我无比怀念。
在我们那个小村子,种地全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当时收谷子的场景我依旧历历在目,一顶草帽,一把镰刀,加上一台破旧的打谷机,用脚一踩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当时,村里一共就 3 台打谷机,其中有一台还破旧不堪,经常出故障,大家都对它避之不及。
那年收谷的时候,父亲和村里一户老实巴交的人家商量好,一起用那台相对稳定些的打谷机。
父亲说:“我怕那台破机器耽误事儿,咱和他家一起,互相帮衬着,也能顺顺利利把谷子打完。”
为啥父亲这么看重打谷机呢?因为那时候,谷子收割后,脱粒的活就全靠它了,要是耽误了时间,谷子闷在地里,一旦受潮或者发芽,那一年的心血可就白费了。
于是,每到谷收时节,父亲就和那户人家早早地把打谷机抬到谷场上。父亲熟练地操作着机器,我和哥哥在旁边忙着传递谷捆,母亲和姐姐们则把打好的谷粒细心地装袋。
记得第一年,风调雨顺,谷子长得格外好。那谷穗沉甸甸的,就像一个个害羞的胖娃娃低着头。谷粒饱满圆润,仿佛一颗颗金色的珍珠。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屋檐下、柴房里、甚至卧室、厨房到处都堆满了谷子,当时家里人多,走起路来都要适当的避让一下。
接下来,就是把这些谷子拿到晾谷场上晒,太阳好的时候只要晒上三四天,要是碰上了阴雨天,那就不好说了。那时候的我虽然才10岁,但父亲经常叫我背上一个像九齿钉耙一样的神器,给谷子“翻翻身、搅一搅”,便于早点晒干……
在我们那里收完谷子后还要赶紧种其他作物,所以有个特别紧张忙碌的时段,叫“谷收抢种”。争分夺秒地把谷子收完后,就要把地整理好,接着种上其他作物,确保一年的收成,至于家里谷子的晾晒和后期的工作就交给家里的女人和小孩做。
一想起当年的“谷收抢种”,那些场景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放映。那时候,天气热得像蒸笼,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谷场上的温度更是高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们一家人在谷地里辛勤劳作,我虽然年纪小,但也跟着大人们一起忙碌。
因为年纪小一些重体力的农活我做不了,父亲便让我在稻田里捡谷穗,我光着脚那稻根扎的我脚生疼,而且蚊子也多,害的我的胳膊又红又痒,汗水也不停地流到眼睛里,腌得我直眨眼。可我不敢喊累,因为我知道,全家人都在为了生活努力!
然而,在第二年“谷收抢种”时期,分到我们家那台打谷机却出了问题。突然之间,它就停止了转动,无论父亲怎么修理都无济于事。这可把全家人急坏了,没有打谷机,谷子就无法及时脱粒,闷着会发芽的。我们家还有好几亩地的谷子在地里等着呢!
母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院里走来走去,嘴里念叨着:“要不我去娘家村里看看,能不能借一台回来。”父亲无奈地摇摇头说:“你以为那么容易啊?这时候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谁会把打谷机借给咱。”
爷爷坐在门口的老槐树下,默默地抽着旱烟,脸上满是忧愁和无奈。
后来爷爷说:“先把谷子都堆在谷场上,盖上塑料布,看看等别人家忙得差不多了,咱再去想想办法。”
晚上,这件事就像一块巨石压在全家人的心头,大家都没什么胃口吃饭,我们几个孩子也不敢像往常一样嬉笑玩耍了,都在祈求老天千万别下雨。
突然,听到门口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是村主任带人来了,他手里拿着手电筒,脸上带着关切的神情。他身后跟着村里的几个壮劳力,还有那户和我们一起用打谷机的人家。
村主任一进门就大声说:“听说你们家打谷坏了,大家都过来看看能不能帮忙”。
那户人家的叔叔说:“咱们先看看能不能把机器修好,实在不行,我们几家就轮流用自家的土工具帮你们把谷子打了,不能耽误了收稻和种庄稼。”
大家立刻围到打谷机旁,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修理的办法。有的拿着扳手检查零件,有的在一旁出主意。虽然夜已经深了,但谷场上却热闹非凡,手电筒的光在黑暗中闪烁,照亮了大家热情的脸庞。
经过一番努力,打谷机还是没能修好。第二天一大早,村里的几个本家就纷纷带着自家的农具来到我们家的稻田。有的拿着镰刀帮忙割谷子,有的用扁担挑着谷捆,还有的用简易的拍打工具手动脱粒,“砰砰砰”,那个打谷的声音我至今都还记得。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谷子一点点被打完了。父母不停地向大家道谢,而大家只是摆摆手说:“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在那个年代,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邻里之间的情谊却无比深厚。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这段温暖的谷收时光,也成为了我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每当回忆起那段岁月,心中都充满了感动和温暖。
多年后的今天,农业生产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那种全家老少齐上阵,依靠邻里互助完成谷收的场景已经很少见了。但那份浓浓的人情味,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让我无比怀念。